太原理工大学下文,不再保留田X亮等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并请这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亲属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处办理离校、档案转移等有关手续。(四川在线12月27日)
一所学校竟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教职工滞留国外不归,确实让人感觉震惊,尽管太原理工大学做出这个迟来的决定,但还是要为其叫好,毕竟这表明大学开始务实了。但还是不得不问,103名教师“海而不归”释放的啥信号?
103名教师“海而不归”,主要是这些教师信仰出了问题。对于这些老师“海而不归”,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解释:相比国内,当时国外科研水平及待遇条件相对较好,因此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出国后逾期不归的现象。解放后和现在的中美条件对比,显然解放后的差距更大,但那时候,以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还是想千方百计回到祖国,支持家乡假设。“海归”和“海而不归”显然都是信仰支撑着。
在这些人身上,究竟是外国,还是中国付出的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中国用20年的培养,劳心费力,才弄出一个高材生,就让国外的一个“好条件”给吸引走了。外国的条件好,尤其是给从中国去的留学生提供优越的条件,这是一个外国人吸取人才的一个政策。但跟中国给予这些人的前期教育投入看,外国给出的待遇总比自己从头培养人才节约的多,何况培养的未必都是人才,这恰是外国的高明之处。
103名教师“海而不归”,证明了那句“学问和品德未必成比例”。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爱的人,是无法教育好的学生的。这些人及早离开大学,也不必太纠结,使孩子减少了更多的负面教育,也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在这些“海而不归”人员管理上,暴露出一些大学的短板。靠一纸文书,一些大学期待着这些人有一天良心发现,或者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可能会回来,就一直给这些人保留编制,甚至是在约定期限内还给这些人支付工资,继续享受体制内的东西。一个连自己签订的约定都不遵守的人,所在单位还有什么理由保留那个“编制”!
社会公平体现在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上。一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地位和报酬;社会主义尽管有优越性,但也绝对不能留空编、吃空饷。期待我们的大学能举一反三,能及时从太原理工大学103名“海而不归”人员中吸取经验,加强对在职留学人员的管理,别让国家精神物质都受损失。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洪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