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持续扩大,也出现了“高价采购”“豪华采购”“指定采购”等采购现象。部分代表委员建言尽快遏制采购“三乱”。(3月14日《都市晨报》)
政府采购所支出的每一分,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一旦政府采购成了任意宰割的“唐僧肉”,满足了某些人贪吃的口福,既偏离了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预设轨道,更难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由于有关细则一直没有跟上,《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天生就存在监管的漏洞,比如作为政府采购的具体操作者,财政部门既是审批人,又是监督人,有时又是需求人,是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想买什么,想买多少,想买多贵,也就完全是自己一家说了算。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抚顺市财政局办公室采购苹果公司的新产品iPod touch 4当U盘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可怕的还在于,权力不受制衡,监督形同虚设,“暗箱操作”就很难避免,以致于在某些地方,发生政府采购被少数几个供应商垄断,标底提前透给“自己人”,结伙“围标”、“陪标”,也就绝非是空穴来风;至于流行于政府采购领域的“买的东西次一点、供应商赚一点、回扣多一点”的“三点规律”,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政府采购是个“大蛋糕”,每年全国高达7000亿,如果不能扎紧“篱笆墙”,宝贵的财政资金就会白白流失,助长铺张浪费之风愈演愈烈。诸如昆明市财政局采购4台服务器、68台台式机、8台笔记本电脑,成交价57万余元,比市场价高一倍多;长沙市工商局办公大楼空调系统安装中标价109万元,结算价高达875万元,高出7倍多……行政支出像火箭一样窜升,政府采购的无序、失控,由此可见一斑。
采购“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警示我们:要把政府采购变成“阳光采购”、“廉政采购”,必须加快相关细则的实施步伐,凸显纪检、审计的主体监督,形成相互约束的权力制衡机制;实施招投标、采供购的全过程透明操作,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严厉问责制度,坚决惩处以权谋私者,才能堵塞各种漏洞,确保政府采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轨道上有序运行,避免成为任意宰割的“唐僧肉”。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