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张子骞:请让包容代教师上一堂课

发布时间: 2012-04-19 08:2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一位高二学生质疑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胡晓明教授的文章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作为回应,胡教授则亲笔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在报纸上,表示“很珍惜这次与高中生笔谈的机会”, 日前这则故事在育才中学被传为一段佳话。 (4月18日《新闻晚报》)
  笔者认为,在这一事件中,学生的质疑精神与专家的包容心又一次为大众上了一堂课。
  中国向来是一个讲究“权威”的社会,任何理论与思想都要站得住脚跟,方才能在业界、学界得到肯定。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规则被大众默认,但再好的规则也有它适用的环境。
  在对权威诉求的道路上,它一方面对学术质量提出了要求,保证其高水准的发展;另一方面,权威的存在让新人“望而怯步”,抑制了新兴声音的表达。如此看来,它的利弊与否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遵从老师教诲,“安稳”的群体。但这样必然会忽视作为个体的人自身存在的好奇心与对自我意见表达的渴望,从其长远的发展来看,对孩子是不利的。
  传播学中,有着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其陈述了在不同意见力量的对垒下,占优的那一方力量会在传播过程中愈加强大,而弱势的群体则会渐渐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这一发展形态恰可以放在我们现今的教育中来:当教师的声音无限“权威”时,学生也彻底失去了表达观点的勇气。这并非我们希望的结果,教育的本源是培育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并非单纯的传授者。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授学生去认同,莫不如教授学生去质疑,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师生间平等的观点碰撞平台。
  毫无疑问,胡晓明教授的言行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倘若只有学生的质疑精神存在,那么教师的“权威”必然会压迫某些“自由的声音”,如此看来,教育的包容性则显得格外重要了。它体现了教育的广博,单纯的教只会是狭隘的,是“走不出去的”,只有尊重学生意见的表达,关注发展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下,也请让包容代教师上一堂课。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子骞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张子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