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句话出自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一个成绩中等的普通学生,却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诚的行动,成为了大家最欣赏的人。近日,这篇文章在微博引起热议。(5月25日 《重庆商报》)
一篇讲述中等生故事的文章,为能打动千万网友及家长的心?只因它针砭时弊,切中当下教育的要害,给那些盲目追求分数而失去信仰的人们以一记响亮的耳光。笔者亦不禁反问:不做英雄不可以吗?
文章中主人翁无论父母如何的努力,总是考第23名,以至于被同学称为“23号”。这是一个典型的中等生,无关乎“优秀”,无关乎“叛逆”,无法引起众人的注意。但她凭着乐观、幽默、善良的品质赢得了同学的喜爱与欣赏。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朴实而平淡,平凡但不平庸。只是,这种难能可贵的“踏实”不被大众所珍惜。那些所谓的高材生,在为某一此考试失利而提心吊胆,在为某一篇论文的分数而斤斤计较,在为获得某位教授的青睐而唯唯诺诺。然大众看不到这些、家长看不到这些,他们只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领奖台上风光的“一刹那”,却不知为了这“一刹那”,平日里生活是怎样的扭曲、压抑。想想看,如果人的坚持不是为了获得内心的认同与喜悦,而停留在表面的荣耀,那该活得多累?
文章能受到千万网友的关注与支持,必然是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很显然,那些个父母、家长并非不理解这其中道理,但现实逼得他们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中有人提前体会了“中等生”以后的艰难和无奈,为了子女的以后不得不“旁推”一把。
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育终究应回归到“人”之上。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行为个体,由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外在目标组成。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在的、自然的。正如著名的 “需要层次理论”所说,人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方能实现高级需要的满足。然而,如今的教育急于求成,忽视了人最基本的娱乐需要,直接跳跃至最高层次的 “自我实现”,更何况这种自我实现已经被外在的要求所禁锢,“自我”早已不复存在。换一面说,外在目标的比重日益提升也造成了教育功利化的扭曲。发展归根结底是源于人本,自我发展需要是主体,外在目标设定只是附加助推的角色。当一个人的自我需要没有被满足,却被强加的外在目标限制了行为,他的发展必然是扭曲的、压抑的,不仅对身体发展不利,对心理发展更是严重的打击。大众对“优秀”的理解局限于分数、成绩,但这些恰恰是个体最外显、肤浅的那一部分。
人是动物性与神性的结合,如果一个人只有神性而抹杀了动物性则会走向个体的分裂。这也给予我们的教育以警示:教育应是关注人本的全纳教育,只有生命才是教育真正的“家”。
稿源:荆楚网
姓名:张子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