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位名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建设的观点:北大钱理群表示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学生一旦掌权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厦门大学易中天表示要给大学教授建立底线,不能量化考核教师学术,作品求精不求多。。(5月3日中国青年报)
两位名教授一个从学生角度出发一个从教授出发,表达了自己对于目前大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纵观以往对于高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的讨论,从高校到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作为一名大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建设大学,也该听听大学生的声音。
北大钱理群教授矛头指向了高校培养机制,却也对大学生群体评价不高称其为“利己主义者”。笔者对其观点不敢苟同,首先利己主义并非全然负面,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本就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当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应当契合。即使大学生群体是所谓的利己主义者,塑造者高校也难逃其咎,钱教授却未明确指出问题出在哪儿。
功利主义之风在高校盛行,受害者无疑是学生。一方面教师群体为了追逐职称与科研资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外,而对于学生的教学培养则并不那么上心,有的学生甚至一学期都见不到几次教授,全是其学艺不精的助教代课;另一方面功利主义表现在课外活动中,各种奖学金除了与成绩挂钩,更与各种社会活动连接,各种社团与学生会机构沦为学生干部攫取利益的平台,而长此以往置身其中的学生便被塑造成了“官场学徒”。
易中天教授的观点切中了当下大学学术的要害,其实又何止是教师的学术被量化,许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被硬性要求“发表论文多少篇”,这种硬性要求实则助长了学术腐败与学术造假。许多学生为了发表论文不得不省吃俭用来凑出“版面费”,就为了测评时不被论文拉后腿。就是在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下,真正能塌下心来做学问的学生已然寥寥无几。
对于功利主义盛行与校园,笔者认为应当出台硬性规定,促使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相分离。例如对于教师,规定其上课时间不得少于多少课时,不得以科研名义影响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学术活动,应当与社会活动相分离,对于那些潜心与学习学术的学生,应当设立学术类奖学金,而不是与学生干部争抢社会类奖学金。另外,对于大学社团管理应当放松,尽量让学生自己运营,避免让其行政化,避免令其成为“大学官场”。
而对于学术活动的量化评价机制,也应当征集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意见,对目前存在的过度量化问题进行纠偏,通过综合各方意见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出符合学术规律并尊重各方意愿的评价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应当逐步减少“版面费”发论文的现象,从而减少青年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压力。
对于如何建设大学这个问题,主管部门在征询专家学者意见的同时,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并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享受教育服务的主体,因此高校改革中绝不该缺少来自学生的声音。
稿源:荆楚网
作者:宛可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