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点奖”,日前花落武汉高校。本该好好庆祝的一件事,却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起因是,网友在微博曝料,称获奖作品“‘赤果果’地抄袭学生的毕业设计”,矛头直指获奖者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石元伍。因学生胡素美维权有据,教授承认“考虑欠缺”,同时教授因涉嫌“外形抄袭”被暂停系主任职务。(2012年9月11日《新华网》)
曾经一段时间,“中国制造”的响亮名片在为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被世界耻笑,好听点叫“模仿”,不好听点叫“造假”。可以说我们的造假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无人能及、无人可比。商品造假,物品仿制事件层出不穷,随后学术造假也好比连续剧,一集接着一集为我们上演。从2008年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到2010年肖传国事件“反射弧”成功率涉嫌造假,井冈山大学百篇论文被撤规模造假成“批发”,再到这次的石元伍“红点奖”作品抄袭,真可谓学术造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石元伍事件是高校科研抄袭的典型病例,为何这类“抄袭病”屡治不好?其原因是相关部门处罚不严、警示不够还是因为名誉或利益的诱惑太大难以抵挡呢?客观地说,造假抄袭事件一方面是由于监管不力,有大量漏网之鱼仍然游离于法律之外,进而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变相激励”,他们觉得被发现和查处的风险很低,所以愿意下此赌注;另一方面是因为遇到此类事件我们通常采取的是平息或遮掩,即便是警告也只是吓唬吓唬,惩处力度根本不严,也便难以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其实,透过上述原因,当我们进一步思考时,会发现此类事件背后真正折射的却是我们道德诚信的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贫瘠。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提倡创新,但却从来没有停下脚步看看我们的地基是否打得结实,却只是一味的追求创新的成果,创新的速度,正是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制度下,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奔跑竞赛于速成成果。也便一部分人急于追赶社会的步伐,一不小心却偏离了道德原则,远离了诚信品质,为了追逐名誉和成就而不惜给自己的人品、道德打折,使得创新打上了“抄袭”的烙印。
面对石元伍事件,我们在谴责的同时,应更加关注问题的上述深层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杜绝当前国内屡禁不止的学术腐败现象,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加以规范,应倡导学术界放慢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学术,应在追求创新速度的同时更要看重的是质量和我们创新主体的道德人格。正如一位医生如果丧失了医德,即使医术再高明,手中的手术刀势必会变成屠刀。
这也启示我们:学术创新与道德就像人的两条裤腿,看似分开,实则是一体,如果我们在鼓励学术创新的同时忽略创新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恐怕就会扯破裤裆,到头不仅摔伤了自己,而且也会绊倒别人。所以,为了“学术抄袭”这类“扯破裤裆”的丑闻不再上演,我们的教育应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学者放慢脚步,让道德跟上创新的步子,让质量有着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冲向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有着充足的理解和宽容。这样,才能真正医治浮躁的学术顽疾。
稿源:荆楚网
作者:林彦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