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父子林国梭和林继排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难被迫欠下18元钱;49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地还到医院。(2012年9月23日《京华时报》)
在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现代社会当中,温州父子“连本带利”偿还49年前的债务行为,无疑是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的道德践履,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偿债背后,却让民众难以消除医院一方是否应该接受这样一个复利债款的疑虑。
虽然医院最终把这笔钱转赠给了平阳县慈善总会,作为“护肾净血”项目资金,可这并意味着就因此可以洗刷银行涉嫌高利贷盘剥的嫌疑。相形之下,医院一方在对待接受还款方面,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首先来讲,即便是此次还债是出于林国梭的“良心不忍”,但那种按照“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乘以10倍”的换算金额是否真实有效,也值得商榷。
其次,纵然偿债行为并不是医院所逼迫的,但医院一方不加以判断就欣赏接受的举动同样会让人产生质疑。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在没有对债务调查之前,医院一方都不应该接受这笔高于实际支付的复利债务,相反,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对债务进行核算。
可遗憾的是,医院反而是欣然接受,并把债务捐献给慈善机构。现实的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做法,非但不会体现出一种慈善之心,反而还稀释医者仁心的道德情怀。而不论是医院一方,还是围观群众,若一味地为了成全这段医患佳话,而不惜回避举债人的家庭困境,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善意结局,不过是拿道德尺度来对民众进行价值权衡的行为。而如果任由扭曲的“道德基点”遮蔽“民众困境”,那么,这样的做法这也势必会歪曲道德重塑的理念。或许在某些道学家的眼中,“为父偿债、诺而守信”,恰恰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诠释,可举债人半辈子的还债心酸和今后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却往往故意忽略不计。
当然,我们不否认欠债还钱的善意举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道德修为的答卷当中,“躬行践履”并非只是唯一的正确选项。《论语·学而》中谈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实际上,与那种“放纵失礼来践行和谐”的举动相比,当前这种拿道德来绑架个人行为的做法背后,不仅是对道德理念的歪解,也是对民生基点的亵渎。如果不从根本上完善当前偿债制度,那么,道德赞誉下的偿债行为,还会让举债人继续背负着难以承受的心酸历程。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思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