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杨颖:养老院“拜高踩低”难显养老公平

发布时间: 2012-10-11 15:14:04  来源: 荆楚网  作者:杨颖  进入电子报

  广州市老人院里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在这里住了10年的79岁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目前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高伯坦承为进这家养老院他找朋友打了招呼。而广州市民李女士为给父亲找床位,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最终花3万元将父亲安顿在了民办养老院…(北京晨报)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说得是有点糙,但细品品还真是这么回事,谁让咱是市场经济呢。有钱可以住高级病房,没钱连病都看不上;有钱可以在名牌幼儿园入托,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没钱也只能在家 “散养”;有钱可以上重点班还能享受空调带来的惬意,没钱也只能在普通班轮流“吹风扇”;就是到老了也得有钱、有关系,有报道称:如今,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公立老人院已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因为住进公立养老院不仅“物美价廉”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们常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而公办养老院就是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而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是我国解决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为贫穷和弱势的老年群体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场所,就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然而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像广州市民李女士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都未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就是一个有力例证,而这样的例子在一些大中城市简直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
  为何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被拒之门外而“特权老人”却风光无限呢?在笔者看来,无外乎是公办养老院景色优美、设施一流,最重要的是享受五星级的花园美景却只收一两千元的费用,如此价廉物美特权人怎能不争相享用 “蛋糕”。
  面对“肉少狼多、床位有限”现状,老人们只能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而公办养老院也乐得接受“潜规则”,逐富弃贫、拜高踩低。也正因为如此,使公办养老机构俨然成了“特权”机构。
  殊不知这样的公立养老机构,已经完全违背了“社会福利”的初衷,体现的是“有的更有、没有的更没有”的“马太效应”,而且还拉大了有权或有钱的社会阶层与普通民众在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难怪有人抱怨:公办养老院难显养老公平。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特权老人“抢占地盘”分食蛋糕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如果把公办养老院也能建得像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一样,本着朴素实用的原则,在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又不过分追求奢华,特权老人也不会趋之若笃。如此一来,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可避免豪华抢食引起网民不必要的猜忌和失衡心理,何乐而不为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颖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
关键词: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