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命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成为被追捧的热词。(《中国青年报》5月21日)
据了解,学院要更名为大学,条件很严格,需要具备不少的条件:全日制在校生应在8000人以上、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至少应有10个硕士点等。这么多高校要花费大力气更改校名,原因何在?
就如大庸市更名张家界市、襄樊更名襄阳等有些地方一样,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高校更名也有着他们的良苦用心。或是为了突出科技、财经等强势专业,或是为了提升学校档次、扩大“势力范围”,或是为了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便利等等。可以想象到,大学更名的过程,能提升学校的层次、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更名成功也意味着大学实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得到大众认同,改名后的学校发展平台将更加宽阔,办学规模、学科设置等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最根本的是高招层次、范围以及生源数量、质量的相应提升,将给高校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大跨越。
高校名是一个高校长期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为学校主体所特有的符号,反映出该校有别于他地的独特信息。高校都积极冠名“科技、财经”等字眼儿,充分说明高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转变,注重科技、财经等时事热点专业的挖掘探索,值得肯定。
但是大学更名也存在一些问题,盲目更名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高校更名就是跟风,没有结合实际需要、发展趋势等,别人改我也改,别人改为“科技、财经”字眼儿的,我也随着改;有的明明是优势专业特别好的特色性、专业型大学,偏偏被改成了“四不像”的综合性大学,说特不特、要专不专;更名最怕折腾,成本开销不菲,起草上报材料,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都会产生成本,有的高校改名屡次重复、重蹈覆辙,行政成本大幅提升,造成了巨大浪费。
对于“更名热”现象,应该理性的看待它。高校更名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衡量利弊,规范操作,盲从跟风肯定会损害大学切身利益,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学校子们。当然,也不用过分担忧,任何高校更名,都要经过很复杂的审批程序,会广泛征求意见。所以高校改名千万别做“拍脑袋决策”的事情,而更应当在充分征求专家、学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并科学决策是否更名、如何更名等系列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丁双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