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财政局日前公布,东莞市市本级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总数为2.1482亿元。南都记者昨天共收集了36个市直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数据,发现东莞市公安局的“三公”经费预算总数排在众部门首位,达3079万元,占全市的14%。另外,共有市旅游局等11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费为零,“这是怎么做到的?”有市民不禁发出疑问。(《南方都市报》)
相较于见怪不怪的公车浪费,东莞11个部门的公务车“费用为零”确实夺人眼球,但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种鲜明的对比实在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不少民众都心存疑虑。实际上,东莞的公车改革是先人一步启动的,经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应当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了,但是,从天文数字到零的转变背后,也应当避免急功近利心态下的矫枉过正。
作为广东车改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东莞从2004年底就完成了市直党政机关的车改,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公车要么被封存,要么被拍卖,转而改为发放补贴。也正是因此,一些单位才“没有一辆公务用车,所以公务用车的购置和维护费用自然也是零”。这种改革成效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没有公车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应的交通支出。只要有公务就有相应的交通费用,不管是公车出行还是发放交通补助,或者是实报实销,最终都还是公款支出。所以,要从根本上扎紧“三公”消费的出口,货币化改革才是第一步。
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数字政绩”而拼数字,那就难免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最终变成矫枉过正。比如,有些地方或单位为了迅速削减“公车经费”这一项支出,通过腾挪项目、变换统计口径等方式,将相关交通支出化整为零混入其他支出项目中,比如混入“会议费”、“宣传费”或“其他支出”等项目中。甚至有些部门还将相关费用转嫁甚至强加到下属部门或企业身上。表面上看“零经费”的数字很漂亮,实际上改革的成效就大打折扣了。
刚刚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车消费过高固然需要遏制,但是经费过低也未必是好事,所以公车改革追求的应该是“有度”。各地的车改政策效果如何,不能只靠自说自话,更不能靠玩“数字游戏”来拼“底线”,不仅账本要公开,审查和监管部门也要公开。只有这样,才能让“零经费”更有说服力,也让公车改革更有公信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恣晗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