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钢筋看着确实值得怀疑。”昨晚在电视问政现场,市城建委主任彭浩接过主持人递过来的几根钢筋,查看一番说,“纹路磨损了,这个长度的钢筋应该有的标号也没有。”(2013年12月29日《长江日报》)
如果不是外地来汉钢筋工小牧,因一年来在工地上看到的情景受到良心谴责,主动曝光了小区钢筋“瘦身”的问题。恐怕该在建小区工地以次充好,质量偷工减料行为还不会被发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该小区建筑工地一年来钢筋“瘦身”的事情不被发现?
第一,这些“瘦身”钢筋之所以不被发现,大都顶着“送检合格”的名,原因是“自己单位的人去送检,一打发就能通过,都是骗人的。”第二,对工程安全问题,政府、监理公司都在管。因此出现了政府管理太远,监理太软。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制度设计上有漏洞。多部门监管,不但管不好,而且出现了“同抓共管”到最后变成了“同室操戈”的局面,可谓“龙多不治水,神多不显灵”。给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结果、制度形同虚设。对于这一点,双汇可能教训更为深刻。如果双汇不是十八道关卡都管,也不会挡不住一个瘦肉精,也不会给企业带来那么大的损失。结果“送检合格”不但成为了违法企业的“保护伞”,更形成了部门监督的漏洞。
这次武汉电视问政,城建委主任尴尬收下“瘦身”钢筋,能够举一反三,并立即组织专家组,对全市建筑工地的钢筋进行专项检查,建立工程建设“黑名单”都是对工程安全负责的表现,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问题是,“送检合格”背后的监管空当值得引起注意。
笔者认为,工程质量“送检合格”不是最终目的,而且应该建立责任倒查制度,谁监管谁负责,一旦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应该一查到底,不但应该将工程建设单位拉入“黑名单”,监管责任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工程质量不能等“来料加工”,因为“送检上门”探一斑很难窥全豹,“送检上门”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的生姜却顶着“合格检测报告”的名字,“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品质安全合法合规”,“不吃坏肚子”为标准的瓶装水,大摇大摆的充斥于国内市场。
钢筋是支撑起建筑物的骨骼,建筑物骨骼以次充好将预示着什么,想必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上梁为百年大计”,不能到了我们这儿就变了味。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玉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