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2月11日中国网)
曾经的理科状元,重点大学的高材生,现如今竟然沦落为流浪汉,可悲可叹。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宁陷入目前的境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得清的。
再看看当年的情景,2006年,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该县的理科状元,并顺利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还因此打了很大的广告牌,宣传这件事。刘宁的父亲、高中时班主任老师都给予刘宁极高的评价:“他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刻苦,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高考只差一点就上清华大学了。”
我们不妨这样看,刘宁之所以由高考状元沦落为流落街头,与他本人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韧性和耐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人世间的自然法则,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生存的基础。在这方面,很多刘宁式的大学生们对社会竞争的残酷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致使自己在选择工作时,由着性子来,或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刘宁的这句话,形象地折射出很多象他一样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另外,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亦不容小觑。当年,这位理科状元,是家庭、学校、乃至全县的骄傲。在当时的情形下,刘宁听到的是一片赞誉声,看到的是犹如鲜花盛开般的美好愿景。这一切,似乎告诉刘宁,前面的道路一马平川,成功尽在咫尺,唾手可得……而对于今后前进道路上可能布满荆棘坎坷,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挫折,却没有人加以教育、引导。
再者,刘宁在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培养教育,社会的关怀帮助,以及就业机会的提供等,都显得缺失和乏力。这样一来,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感无聊、堕落,随后流浪街头,也就顺理成章了。
看来,要避免和减少刘宁现象的发生,还需要举家庭、学校、全社会之力,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从学生时期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人生教育及挫折体验,从而增强其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可造之材。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传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