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上大学及其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部长被围追堵截时遭遇最多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在教育公平上,比如那句“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就被媒体反复解读为,农家子弟有望真正得到一棵“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
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几乎不可能”,“从小学就落后了,到高中越来越落后,到大学就没机会了”。(4月1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公平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近年来两会讨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很多,比如资源分配不均,比如城乡发展差距,比如家庭背景差异,等等。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让更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上大学,上重点大学,教育部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不少措施。如:提高重点大学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招收比例,在高校招生计划中安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开展农村支教活动,实行特岗教师制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学校工作,等等。
但是,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甚至有拉大的趋势。这是因为,在中国,孩子读书上学,都是与家庭背景相联系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在一个闭塞的县城,在当地“最顶级”的一所中学,他发现,学生一半以上都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子弟,剩下一多半就是当地有钱人家的孩子,鲜见真正的农村孩子。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有着政府官员或富裕家庭背景的孩子,都会利用其关系和影响,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读当地最好的学校,而真正贫困、缺乏任何背景、最需要政府关心和照顾的贫寒子弟,则只能在当地最差的学校就读。
正如代表委员们所说,贫寒子弟如果上不了当地最好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又怎么能上重点大学?国家安排给贫困地区的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几乎都被当地的政府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占了。如果国家不取消重点(示范)学校评比,如果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如果贫寒子弟不能与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坐在一样的教室,听一样的老师讲课。即使政府每年增加再多的名额,再怎么提高招收比例,也永远轮不到真正的贫寒子弟。名校陷饼就只能是画饼,重点大学的梦永远落不到他们身上。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不仅能够从国家的政策看到自己的人生希望,而且能够实际沐浴政策的阳光,进入名校学习。笔者认为,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从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做起。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继续搞好农村支教活动,把基础教育这个“起点”的鸿沟填平。让贫困地区农村的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就受到良好教育,这样才有可能进入重点大学。
同时,在目前仍存在重点学校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流动工作,不能让所有优秀教师全部集中在重点学校。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采取措施限制大班额,限制特殊背景学生进入重点学校比例,保证贫寒子弟在重点学校的比例,杜绝特殊背景学生垄断重点学校的现象。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运喜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