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重点小学30万,西城重点小学19万,东城重点小学16万……今年幼升小即将开始,一个隐蔽的群体蠢蠢欲动,他们就是“择校黄牛”。记者暗访发现,“择校黄牛”承诺提供的服务也是五花八门,包括跨区择校、本区内跨片择校、异地户口办齐五证、学生信息采集撤更……不一而足。不过,被涉及的区县教委坚决否认,并奉劝家长不要上当受骗。(4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提起“黄牛”,我们并不陌生,最熟悉的莫过于那些倒卖火车票的“黄牛”。而“黄牛”能开发“新牛种”,在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中也能手眼通天、大展雄风,这倒让人有些吃惊。其实,义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给“黄牛”包揽择校业务洞开了方便之门。可以讲,“黄牛”能掘金教育,全是不公平的教育惹的祸!
近些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择校热似乎一直未能降温,一些名校成了“超级航母”,可以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致使择校大战硝烟弥漫。择校费再多,依然有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单,正如一位家长说的那样,“在名校里哭泣花钱多,总比在普通学校里哭泣没去名校要幸福。”
堂堂的首都北京,择校费甚是可观:海淀重点小学30万,西城重点小学19万,东城重点小学16万……无怪乎有人形容,想上好学校得“三拼”:拼爹、拼钱、拼命。更有网友戏谑道:“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曾觉得上学应该很简单,我想我还是不习惯,为了择校而东跑西颠。曾经理想不为斗米折腰,却要东奔西走陪着笑脸,泡着坛子期待奇迹出现,在等待中祝福别人上岸。麻烦、麻烦、麻烦、麻烦……北京的名校高不可攀。”戏谑之词唱出家长们的几多无奈与心酸!
择校费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就不断受到质疑。近年来,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家长及媒体对治理择校费的呼声很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也屡出治理择校费禁令,但治理效果一直很不佳。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乐此不疲地创办名校,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形象工程。均衡教育资源,政府责无旁贷,名校凭借自己的得天独厚优势,不断挑战社会公平,致使民怨沸腾。
有关专家认为,任何改革的目的都应是越改越清晰,越改问题越少。但一些城市的基础教育却“越改越模糊,越改寻租空间越大”。能否治愈择校乱象,考验的是政府决心。可以这么讲,如果地方政府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地装模作样,教育主管部门也违心地否认“择校黄牛”的存在,择校乱象永远不会消停,而且说不定行情还会看涨。
稿源:荆楚网
作者:钱桂林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