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中心公布一项调查结果:大学生记者对该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名“95后”学子的生活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月均生活费为1500元左右,人情花费占了大头。(4月15日 荆楚网)
“800元是特困户,1000元是贫困户,1500元刚脱贫,2000元奔小康,3000元算富足。”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日渐沉重,校园中人情消费的名目也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社团活动要AA,老乡聚会要花钱,同学生日派对要送礼,谈恋爱平日要开销,拿奖学金甚至连入党都要意思意思。这些“人情交往”活动花去了大学生大部分的生活费,但很多人为了面子,还是咬牙坚持下去,用下个月的生活费用补这个月的消费窟窿,结果只能造成每个月都节衣缩食,还不好跟家里说。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多花出去的钱有很多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花销。
有大学生很无奈地表示:“中国人比较注重礼尚往来,都是老乡、同学,人家有喜事,咱能不祝贺?” 的确,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注重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礼尚往来并非都是要建立在物质金钱之上。古人有“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为何如今非要“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为了面子生生把“人情”变成“人情债”呢?
人情消费虽然是一种投资,但本质上还是表达情感、促进交往和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每逢佳节,一个电话或者短信即可表达祝福;同学朋友过生日,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更显情谊;自己有喜事可以组织小型的聚会,与密友分享喜悦……像这样“点到为止”的“人情”,不仅不是“债”,而且更显情谊,既不落俗套,又节省了金钱。
要求大学生避免人情消费是不现实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将之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理性消费。除了社会和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情交往观念之外,大学生自己也应培养科学的人情消费观,切莫让“人情”变成“人情债”!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孙书函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