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B超机、CT机等二手医疗器械“洋垃圾”进行改装、翻新,非法流向医院,涉案金额达到1500万元。4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召开医疗器械“五整治”发布会,通报了查处的5起重大案件。有关部门表示:由于违法产品的生产、发布、账款收取各个环节互相分离,往往在网上很难查到真实的黑窝点,只要在网上监测到,将发现一起查一起,绝不手软。(4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他们认为查处这些医疗“洋垃圾”很困难。原因是:跨区域销售严重;各个环节分离。当然,也有一个最庄严的表态:只要在网上监测到,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
但是,在我看来,有关部门显然有点太被动了。发现不了黑窝点,并不代表查处起来就有难度。找不到和尚的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着最大的优势。这最大的优势就是医疗部门是固定的。医疗“洋垃圾”就是个“兔子”,找不到他们的“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这些“兔子”需要达到一个“株”。医疗机构就是这个“株”。查处这些医疗“洋垃圾”实际上很简单,我们的监管部门只需要在医疗部门“守株待兔”就可以了。
无论这些生产医疗“洋垃圾”的犯罪分子多么的隐蔽,他们都躲不开一个环节,生产的“洋垃圾”总要有人接收,没有人接收那不就是白白生产,浪费了精力和人力了吗?这些“洋垃圾”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我们的医疗单位。没有普通患者会买个B超机、CT机,在家里自己玩的。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销售给医院的。而按照我们的管理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是需要审批和备案的。这些医疗机构的地点是固定的。在查处“洋垃圾”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医疗部门做些事情就足够了。
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可以对医疗单位的采购行为严格监管,对他们采购的医疗设备进行逐一验证的话,也就堵死了医疗“洋垃圾”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在采购环节会有漏网之鱼流入到医疗单位,也还不可怕,我们可以对医疗单位正在使用的设备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这不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了吗?
杜绝医疗“洋垃圾”的危害,我们到大海般的网络上去寻找销售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打捞起来自然是有难度的。往往就是这样,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让山穷水复疑无路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如其在山穷水复中烦恼,何不换一种监管的思路?如果我们对医疗机构的惩罚严厉了,谁采购了医疗“洋垃圾”,我们就该判刑的判刑,该摘官帽的摘官帽,他们还敢吗?再说了,即使处罚医疗单位的时候没有如此严厉的法规作为基础,我们还有另外的办法,让这些医疗单位交代一下采购渠道就这么难吗?让他们透露“洋垃圾”的黑窝点就这么不容易吗?顺着医疗单位这个固定的藤找出“洋垃圾”的黑窝点并不难。
医疗“洋垃圾”祸害了患者,主要原因不是“洋垃圾”的制造者多么的精明,而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多么的迟钝。不让这些医疗“洋垃圾”侵犯患者利益,我们如其网上“大海捞针”不如蹲点“守株待兔”。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