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团委,在学院发起“大学生变形纪”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公开招募志愿者,选择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交换一天生活”,得到真实的生活体验。使这些大学生站在当事者角度去“真正理解”,而不是单纯以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同情。(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无疑,“大学生变形记”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是一次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照自我的极好策划,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深入生活。这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短板。尽管大学生也处于一个生活的层面,但囿于成长环境的局限和考试为中心的制约,目力所及,仅仅是校园一角的景色。别说对于其它阶层生活状况知之不多,就是对于自己父母的真实状态,也未必十分了然。因为父母常常给予孩子最为阳光的一面,而把辛劳心酸遮掩起来。所以,让大学生深入生活,体验一下底层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了解社会。有了对生活的深入,才谈得上对社会的了解。就像大学生5点起床紧赶慢赶到达清扫路段,还是迟于环卫工人。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怎能知道环卫工人的辛苦?怎能深切体察社会上乱扔烟头现象的严重?怎能了解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拿着微薄的工资,起早贪黑美化城市,而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也有渴望子女体面工作的强烈愿望?这是对他们的最好的教育。
关照自我。对比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变形——转变社会角色,大学生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站在一边反观自己。这种距离,才能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限造成的盲点,重新对自己有所认知。有了这一自我关照,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加强;他们也才会通过熟知这个城市最朴实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清晰自己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经过与环卫工角色转换以后,对一线劳动者更加尊重,并表示呼吁社会,关注环卫工子女教育质量问题,还将对环卫工人家庭展开一对一的帮扶。这都是变形活动的成果和人格健全的标志。
总而言之,让大学生多多参加这类活动,不要只在象牙塔里闷头读书,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稿源:荆楚网
作者: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