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郭晓冉:复旦投毒案折射的文化基因缺失

发布时间: 2014-05-15 15:57:08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郭晓冉  进入电子报

  日前,复旦大学177名学生给上海高院写“求情信”,为“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求情“免死”一事,引发热议。“求情信”是否发挥作用,该如何看待“求情信”,以及围观者的心态?(5月15日《新京报》)
  关于复旦投毒案,社会上跟风似的出现了一边倒的格局,媒体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谴责起了投毒者,甚至将怨气撒到了求情者的身上。
  虽说法不容情,但是,求情者的行为却是合情合理合法。正如社科院法学专家刘仁文所说,不管是谁,都有表达诉求的权利,法院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听取民意,只要不是被民意裹挟。
  民意是把双刃剑,可以对死刑推波助澜。从刘涌案到药家鑫案,再到李昌奎案,当事人都是因为民意而死。还有郑州张金柱案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他说自己是被媒体判了死刑。
  也可以也应当看到,民意也救了一些人,例如吴英集资诈骗案,本来二审被判处了死刑,后来民意反应强烈,最高法院最终没有核准死刑。
  法律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公共利益最大化,民意作为个人利益的表达,理应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持一致,在二者的契合中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司法的宽容不等于纵容,民意也不等于就是公意,更由于民意的易情绪化而难冠之于理性之名。我们要谨防利用民意来煽风点火、造谣生事之徒,也要慎防少数行政部门、领导借民意不当干涉司法审判。
  刑法宽容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也是如此,从古代的车裂、凌迟到现在的注射死刑,折射出的是人性在刑罚面前的崛起,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
  法律严惩犯罪行为,往往只看到行为的浮光掠影,而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视。着力发掘、培育公众的文化基因,提高公民的基本价值判断力,让民意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这也许是在用法律武器惩罚犯罪分子的同时,应当考虑并解决的更深层次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晓冉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张城)
关键词:复旦;投毒案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