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本月将有武汉工商学院、文华学院等三张新面孔呼之欲出。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有15所高校换成近似,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5月17日《武汉晨报》)
其实,类似武汉工商学院、文华学院这样改名的高校,近年来很多。高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在这种“改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生存危机下的发展悖论。
高校改名究竟为了哪般?无非是通过这种“外包装”的更换来吸引生源。相比于一系列内在的综合项目评比和审批程序的繁琐,改个名字就可以让高校“升级”的成本显然小了很多。名字越改越大气,对于抢那些不明就里的高中毕业生生源显然就有利的多。有些高校改名在短期内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南京经济学院改名南京财大,兰州铁道学院改名兰州交大,改名后这些学校立即成为热门报考院校。然而,高校改名真得能使“麻雀”变“凤凰”吗?
其实,高校改名更像是新瓶装旧酒,改名后的高校办学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过于急功近利、只求虚名的发展模式,使得部分高校显然走入了生存的误区。高校的学生招起来了,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内涵建设上,以质取胜才是教育发展的正道所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并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冠冕堂皇”,却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底蕴和实力依然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学府。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名是品牌,而频繁的更改校名只会是其文化积淀和底蕴的损耗,这样岂不可惜?
频繁更改校名也说明高校自身对办学目标还缺乏认识。我们国内并不缺少综合性大学,摊子铺的大,并不意味着水平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这些院校完全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往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上进军,这既对于塑造学校品牌大有裨益,也是未来教育良性发展的方向所在。只可惜,这点在目前国内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高校而言,是否也该拥有一些“老字号”精神,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练内功和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上,而不是陷入“口碑下降—改换校名”的恶性循环和生存悖论中不能自拔。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靖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