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晨报近日报道,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并出现有15所高校名称近似,导致开学时常有新生走错校门。教育专家表示,频改名不是好现象,学校重在练内功。(5月17日光明网)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中华儿女对此奉行已久。但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它们并不吃这一套;众高校扎堆改名,不仅如此,很多高校竟然将名字也取得惊人的相似,“武汉工贸职院”、“武汉工业职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等等,迷乱了人眼。人名相同或相似并不少见,但高校在取名上也如此,就很奇怪了,是为了借别人之名来增加自己的底气,还是中国字不够用?
如此多的高校接二连三地勤换“马甲”,频频“变脸”,连名字都取得神肖酷似,意欲何为?是想“忽悠”谁?据相关统计,高校更名,并非武汉个例,近十年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近半换过“马甲”;其中,当然不乏真正的改革创新者,但多数改名行为都是被“名”、“利”役使,改个好名字,“忽悠”更多生源,换个名字好挣大钱。“忽悠”也是一门学问,他们改名就是搞“忽悠”、“挂羊头”,就是为了“忽悠”新生,“忽悠”家长。
高校改制后,生源就是财源。对那些被名牌大学长期“压制”的冷门大学来说,换个名字便是“忽悠”生源的大抓手。很多学校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要将“学院”两个字替换为“大学”,变成某某大学,档次上升了,何愁招生不足,何忧招财不进。“高”、“大”、“全”的综合化发展是众高校前行的方向,也是他们频繁改名的主要动因;但他们连名字都取这么接近,怎么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独特呢,怎么体现自身的学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怎么能让自己真正“高”出来,就算做得再大再全,也不一定能“高”起来;“高”是什么?是名气,是品牌,是底蕴,是认可度。就算短期内“忽悠”到很多人,但你若是学院,如果不重内修,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你终究还会是学院;你还能“忽悠”到谁?
高校更名的随意性还折射出了其在某种程度上的功利化办学追求和不严谨的办学决策,罔顾了高校乃知识殿堂的文化形象;也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在设置上的不够精密。大学更名并非儿戏,更不能变相地成为利益牟取之抓手。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胥青山也表示,“频繁更名不是好现象,此风不可长”。高校名称往往囊括了其专业结构、施教体系,随意改名,只能彰显其自身对教育目标认识上的模糊性。改校名不等于成名校,内功没修炼好再高大的外表也是假把式。高校拼的是实力,不是名字;能够“忽悠”一次,就难有第二次。就算让你改成“中国大学”,没有实质、内涵只能徒增笑柄罢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浩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