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正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所在。(中国经济网6月3日)
毋须讳言,曾经偏重于发展速度的“粗放之手”,已令众多城市集体陷入了“先污后难治”的困局——治理代价远超发展成就,可“不治将恐深”。至此,治理污染已不再是“治或不治”的思想斗争,而是如何治理、怎样布局的现实考量。须知“美丽中国”的远景尚未可及之日,更需要“埋头就干、干了再说”的务实精神。
然而,挡在治污“大决战”阵前的暗堡,不是污染而是官员的“显绩思维”。一句“老百姓看不见的事儿不能干!”道出了官场生态中的“自然规律”;一句“几百亿埋在地下干不得”的掏心直白,透出了“既非我之过,何言我之责?”的弦外之音。
在官员眼里,费力治污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花钱治污,未必速效,大手笔花钱,百姓不知其功,不如短平快的显性政绩“货真价实”。岂不闻“看不见的病也得治”的道理?难道近来频出的“供水危机”没能给主政官员敲响警钟?如当官员对治污责任的轻视同政绩偏好“一见钟情”,只会将环境保护之民困民生弃之不问,自顾擦出“政绩工程”的火花。此无疑是“显绩思维”的产物。
不过,除了要对政绩观扭曲、漠视民意的官员予以批判教育,但是否更该透视比冷漠更可怕而长期潜伏于官场土壤中的“政绩挑食症候”?长期以来,“重眼前轻长久、重地上轻地下、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思维,驱赶着经济发展的车轮,一步步走向“GDP本位”和“政绩工程”的泥沼,同城市规划的无序、城市内涝的困扰如出一辙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往往会被继任者以“历史遗留”的借口无限期搁置。究其根源,官员“显绩易得、潜绩误己”的“政绩偏好”与“官场共识”,除了思想内因,恐怕旧有绩考制度也须自查。
过去,官员晋升之路,多看重“上级满意、领导提拔、同行评议、政绩数字”,而忽视“百姓选择、综合打分”,令官员无心埋头苦干、无意断腕治污,而是瞄准上级偏好相机巧为、“数字出官”,以致于官员虽有义务向选民负责,却只对上“尽忠”,以致“民评民述”的官民互动平台鲜有百姓的影音。
事实上,无论显绩还是潜绩,只要集权、利、情于民生,百姓皆心知肚明。更何况,“环境污染引入第三方”已有成功先例,并非难为之事、难建之功。况,没有“常治”之功,焉有“善治”之果?只要肯动真格,“藏于地下的付出”也终究会释放出“环境红利”普惠百姓,其功绩绝不在“繁华都市”之下。
想必,治理污染当先治“政绩挑食症”,依靠制度给“显绩思维”把脉整风。一方面,须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明确环境责任领导终身制,倒逼治理之责落地生根,并遏制官员的“显绩”冲动;另一方面,广泛引入群众评议,诱导官员“愿治污染、肯为潜绩”,进而形成污染常态化治理格局,培养官员“历任皆不可旁贷”的历史责任感,和“功成不在我任期”的为民襟怀。此诚为百姓最迫切的期待。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