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村村民李方(化名)近日在路上被摩托车撞伤,家人几次要求交警部门处理未果。没有办法,李方给“绥棱人”发了一条微信说明情况,并上传了被撞伤的照片。没过多久,事情圆满解决,李方拿到了应得的赔偿金。李方的微信好友“绥棱人”,是绥棱县委书记王安的微信昵称。(6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王安书记利用新技术让自己“耳聪目明”的做法确实值得肯定,就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意能够在第一时间直达县委书记,对于一些群众传达诉求、解决现实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借助新技术开展的这些活动,当然也就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数字鸿沟”带来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
在我国,“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这“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就微信问政来说,首先表现在受限制上。以绥棱县来说,全县总人口有30多万,而目前,王安的微信好友也只有500多人,连人口总数的0.2%都不到。而微信好友数量的上限是5000人,就算一个家庭有一个人加王安好友即可,也顶多可以辐射到5000个家庭。由此可见,“数量”就是第一个障碍。其次,这种障碍还表现在技术上。就农村的现状来说,很多地方都成了“空心村”。年轻人有体力有能力的都外出打工了,而那些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技术不适应的中老年人则留下务农,而这些人才是基层群众中的“弱势群体”。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也根本不了解也掌握不了科技手段来传达诉求。更何况,那些操作复杂、字体较小的手机,本来就没多少是适合老年人使用的。
那么,微信问政如何才能跨过“数字鸿沟”呢?笔者以为,“强攻”不如“智取”。“数字鸿沟”背后的社会根源极深,绝非一两个人的能力能够扭转,与其被其拦住去路,不如“借桥过河”。笔者以为,不妨将微博问政“嫁接”到常规的信访平台上。通过常规接访平台宣传微信接访通道,可以有效提升宣传的针对性,让更多地人了解并信任这个平台。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将日常接访的效率大幅提升,减少村民往来交通和等候的时间和成本。如此一来,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率提升才能更明显,也才能逐渐适应现实问题,以期在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虽然目前微信问政的效果不错,很多拖拖拉拉的事项经过县委书记的“过问”都快速解决了。但是我们还是不由地又想到了那个老问题,明明是可以快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得拖到问政呢?为什么非得等到县委书记过问呢?可见,技术虽好,也难以根治作风顽疾。所以,在打掉微博问政技术“门槛”的同时,还应该治标治本,继续对干部作风下猛药才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魏蓝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