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出现了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太,六旬的她挨家挨户敲邻居大门,只为找人陪自己聊聊天。这位老太曾三次冲到长女单位,吵着要回小女儿家。老人身上折射的“空巢化生存”值得很多人反思。(6月20日 新华网)
两个女儿轮番照顾老人,为其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乍一听,似乎就是再完美不过的赡养模式了。然而,仅仅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的需求,对其渴望慰藉的精神世界视而不见,是远不足以谈“孝”字的。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赡养行为的“走过场”现象?除了子女工作的压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欠完备,教育问题也是“空巢化生存”的幕后推手之一,空巢老人可谓现实中伪教育的牺牲品。
放眼当下的媒介环境,随处可见亲子类的节目,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孩子在无形中已成为媒介争相曝光的聚焦点。他们毫不掩饰的纯真博得了受众的喜爱,也因此成为电视台叫好又叫座的筹码。然而,亲子类节目的泛滥,也给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即孩子是社会和谐美好的原初动力,也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一切为了孩子总是对的。
媒介利用了它的教化功能,向受众传播了“孩子中心论”这个有失偏颇观点,而在此观点叫嚣尘上的同时,老年人群体的存在也被逐渐地符号化、边缘化。父母养育子女与子女赡养父母,在一架天平的两端失去了平衡。同为责任与义务,赡养这一项却更多地显示出了子女的无奈与被动。
另外,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等级观念这一幽灵无处不在,这也造成了子女与父母之间在长远意义上的疏离感。一些人父、人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抱着自己是一家之主的心态,强迫子女接受其灌输的思想,甚至在子女作出反抗时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不久前,痴迷韩国明星组合EXO的女孩被父乱刀砍死一事,便是个中的有力例证。
父母难以与子女进行平心静气的交流,而是企图用压制的手段营造表面的和平,这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最终导致了成年子女在赡养一事上流于形式的作风。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然而,要真正做到这十二字,绝非识记与背诵所能完成的。同理,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孝,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项规矩。尤其是在越趋多元的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之于人们的约束力已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空洞的说教与泛化的规矩,终究是难奏效的,只有当人们将“孝”字内化成为心中的标尺,并时时对照其行事,才能有效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稿源:荆楚网
作者:蔡瑜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