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郭元鹏:要从“政策经常被误读”中找出问题

发布时间: 2014-07-03 09:56:42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  进入电子报

  7月1日起,国务院今年5月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日表示,最近,社会上出现了对条例某些内容的误读、误传,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上。条例实施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实施。(7月2日《新京报》)
  笔者注意到这个条例一经发布,媒体的感受和公众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深入了,事业单位的工资要改革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要改革了,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要改革了。不同的是媒体的感受、百姓的感受,却和政策的制定者的感受不同。
  当然,只有政策的制定者,才知道政策的本意,他们的解释也是最正确的,他们的认知也是最正确的。既然大家的理解和政策制定者的理解是不同的,就说明媒体和百姓又一次误读了政策,误传了政策。但是,有关部门是不是需要从这种误读误传里找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呢?
  报道新闻的记者不是小学生,关注政策的百姓不是小学生。这里面很多人也都受过高等教育。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汉字,到了他们的眼里,看出的和有关部门看出的会是如此的截然不同?这是值得深思的。
  这种误读误传政策的情况是多发的。去年的时候,国家说要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果很多记者和百姓的认识是,这是要缩小收入差距,这是要实施劳动价值的重新分配。结果期盼了很久,期待了很久,这个政策又被误读了。有关部门的回应是:“收入制度改革,是制度的改革,而不是收入的改革。”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每一个新条例、新规定、新政策出台后,都会出现这么一种路径:媒体报道----公众热议-----政府出面说是误读误传了。
  同样的文件,同样的内容,记者、百姓、官员眼中读出的含义却是不一样的。是记者和百姓的误读是肯定的,因为只有有关部门才更加知道政策的本意。但是,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政策和文件存在一定问题。
  是不是在文件起草的时候还不够严谨?内容上、表述上存在瑕疵?都说汉字很丰富,汉语很神奇,加个逗号或者是去掉个逗号,都会让含义发生变化。那么,出台这样的文件,是不是需要在表述上更加严密呢?想起前几天某地的“取消限购”的文件,几天之内反反复复,一会发布,一会收回,过一会又发布了,说是改了两个字。早干嘛去了?
  还说明有关部门没有把不可预知的误读想清楚,如果把可能被误读的环节和部分都写的清清楚楚的话,还会被误传吗?这也说明文件发布的透明度不高,只有透明度不高,才会被误传。既然是误读,还表明改革的力度与百姓的诉求有距离。
  我们的政策老是被媒体误读,被百姓误读,有关部门只得忙着解释,忙着更正,这是尴尬的事情。对于有关部门而言,要思索这么几个问题:是文字不够严谨,还是表述存在问题,亦或是政策与诉求有距离?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杨虹磊)
关键词:政策经常被误读;问题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