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多所高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高校体育场地是否开放,本校学生和校外群众都是抱怨的多,满意的少。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的拥挤不堪表示不满,校外群众则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和收费标准有意见。(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夏天是全民健身的高峰值季节,天气的炎热促使人们寻求一个健身场所把自身的荷尔蒙和多余的脂肪一同燃烧掉。只不过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城市来看,实在是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写意的运动场地。一些有条件的居民也就因地制宜地进入附近的高校进行运动。
设施较为完善,环境还算适宜,高校的运动场所在这样的语境下,渐渐成了人流涌入的洼地。不过作为流入的市民和驻扎于此的大学生,却各有诉求。譬如收费问题就是双方比较统一的问题。进入场地跑步需要十元,打篮球则是30元每小时,这对于想长期健身的市民以及并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都成了一种较为尴尬的负担,但如果实行免费的午餐话,恐怕人流量将成为场馆无法承受之重。
高校运动场所吃紧,是在反应城市健身场所,尤其是大型公共运动场馆欠账太多。前几年房地产火爆,估计地方政府是很难有决心划出一块可观地皮给那些公共运动场馆的。当然,大型体育场作为城市的标配硬件,之前就早已经矗立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但由于它们的定位只是些大型公共活动以及商业演出,所以导致这些场所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没被利用到的。
宁愿空着,也不给老百姓开放,这是不少城市体育馆的现实语境。维护成本高,难管理,诸多原因使得相关部门的懒政基因在作祟。这也造成了体育馆的“围城现象”,想进去的人进不去。退而求其次,渴望健康运动的人们就只能选择高校运动馆所了。
偌大的城市,却无处安放民众的运动热情,这应该让相关部门值得反省。且看那广场舞的大妈们,冒着被鸣枪、泼粪、被藏獒追的风险,还在孜孜不倦地跟随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来摇摆。这种民众渴望健康向上的愿望,以及城市无法供给多余的运动场馆之间的矛盾,只能让高校运动场馆来远水救近火。
市场虽然可以解决运动场馆的某些资源配置问题,但这其中的份额还是少数。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政府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职责,也不该让高校运动场馆过多地承担起它本来无需承担的烦恼。补齐场馆的短板,还全民健身本来的意义,这样的努力还应该多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伟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