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2014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非升即走”的制度,其本意在于提供竞争机制激发高校的科研活力。然而为何在清华大学的方艳华老师被解聘之后,会引来学生的集体请愿,表面原因正如新闻所报道,学生对于方艳华老师的认可度较高。
我们暂且不谈这条政策的合理性,且来看看我国高校的现实境况。在我国大学中,特别是位于“金字塔尖”的“211”、“985”等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为明显。在各大高校中,这一现象又随着教师职称的逐级提高而愈加显著。
由此就导致了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兼具科研实力与教学能力的双馨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这样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认识误区,即科研和教学仿佛就是矛盾的关系。由此,也就导致了方艳华这种因科研能力不达标,而教学成果赫赫的老师被解聘。
“非升即走”的政策在国外高校中已经实行了半个世纪以上,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重要进步。缘何这一政策为何到了我国却是水土不服呢,恐怕不是“橘生淮北而为枳”如此简单。归根结底,这是源于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两张皮”的不正常现象。
与其将科研与教学人为分离,不如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成绩突出,同样可以将实践教学升华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而论文作为科研能力的展现,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就可以实施更为高水平的教育。如果高校教师都能处理好学术和科研的关系,我国的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定然会有更大水平的提高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晓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