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记者统计,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新京报记者回访发现,30个试点地区中,“昙花一现”的地区多达13个。官员财产公开试点5年来,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8月18日《新京报》)
回看官员财产公开的落实情况,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这样的数据很显然地未达到官员财产公开想要达到的目的;加上多年来出现过的很多不公开、假公开和半公开情况,也只是让这个制度归于“形式”,成为了摆设
造成制度成为摆设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大多数官员还没有真正习惯“被监督”,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底在“大庭广众”之下抖落出来,被众人监督;二是个别官员“带病上路”,自身存在着巨额收入来路不明的问题,他们更不愿意“束手就擒”;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财不外露”的思想,家庭财产过多,或有不便说明的原因,所以也不愿意暴露出来。其中,官员自身存在问题是重中之重,不可否认,官员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仍在相互博弈,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行存在着不小的阻力。
让官员财产公示“货真价实”,必须快步向前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问题,截断公权利带来的灰色收入,为官员“身清气正”地财产公示扫清障碍;其次,要解决社会分配机制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让官员敢于“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公布出来;三是要转变官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一个清廉、勤政、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只有解决上述问题,官员的财产公示才有可能“货真价实”地、长期地、坚定地执行下去。
稿源:荆楚网
作者:若只如初见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