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黄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花49万元为执法人员购买150套制服,平均每套3266元,堪称“天价”。黄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黄石市政府采购中心25日回应说,其实不是150套,而是150人,且每人所发的衣服套装又由10多件衣服、领带、帽子组成;“天价”质疑为招标公告表述不清,致公众误解。(8月25日 新华网)
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是一柄“双刃剑”,它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发挥正面、积极的舆论引导功能,也可以以讹传讹,给社会秩序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本次事件中,“天价制服”引发公众关于“权力寻租、商业贿赂”的想象空间,媒体本应通过详实的调查报道消除公众的猜测与质疑,而不是用一些带有明显诱导性的渲染报道和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情发酵。媒体信口开河,折射出媒体监测社会的功能已出现偏差,相关媒体的“把关人”意识亟待提高。
众所周知,追求真实是新闻不可动摇的原则。“天价制服”相关信息先通过社区、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继而传统媒体跟进报道,迅即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此间,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把事实当作可有可无的参考,不进行信息沉淀和甄别,对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挖掘,不仅放大了舆论风险,还映射出舆论场芜杂混沌的状态。这种主观上的片面了解,必然会导致报道中的偏差,在根子上其实是一种哗众取宠、博取轰动的浮躁思维,与媒体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相去甚远。
见猎心喜,是媒体人躁动的另一种表现。在新闻实践中,存在许多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现象,但浮躁心性则是“万物皆一”。比如用匆忙应付代替调查研究,用捕风捉影代替深入采访,疏于多种信源间的相互印证,缺乏多重多向的采访和核实,导致信息前后矛盾;再比如在灾难报道中“抢戏”,为了脱颖而出,搞些耸人听闻的煽情报道,不愿意沉下心来把动态信息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分析和盘点,帮助受众进行信息过滤和甄别……凡此种种,都是媒体人缺乏理性思考,迷失责任和方向的表现。
随着新媒体对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过程带来一波波冲击,新闻专业开始铲平门槛,“去专业化”俨然主流,部分媒体人抛弃了职业精神,不再追求以“正直而自律的新闻来展示自己的力量”,更愿意做一些四两拨千斤的“轻巧事”。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报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浮在表面,空泛乏味,没有新意;要么道听途说,哗众取宠,片面引导甚至误导。“天价制服”在舆论场引发的质疑、批驳、揶揄、嘲讽等围观心情,与作为新闻附带的隐性信息和新闻一起传播放大,何尝不是助长了社会浮躁呢?于传播社会正能量何加焉?
“媒体躁动症”是一定时期内媒体人情感基调与社会价值观的反映,由此导致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媒体人的行为规范发生偏移。站在媒体社会功能的角度,广大媒体人惟有汰浮去燥,学会“正直而自律”,践行专业精神,才会真实、真正、真挚地承载播撒社会大众情感,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稿源:荆楚网
作者:颜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