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奔驰车仅拍出2.4万元,一辆普桑轿车以“白菜价”600元成交,公车“贱价”拍卖令人忧。(8月31日中国新闻网)
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到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反对铺张浪费的“紧箍咒”也越念越紧,作为“三公”最大一头的“公车乱象”,也面临着改革大手术。公车拍卖也必不可免,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然而,据新华社调查却发现:有的地方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地方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不对社会公开。那么,为何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公车拍卖却呈现乱象,被指糊弄民众?
原来,部分地区的公车拍卖变为“走秀”,利用公车拍卖谋取变相的“福利”。一手拿着国家政策,一手廉价卖给内部人员;一边走拍卖程序,一边有内部订人、订车;偶有正常拍卖,又缺乏公开和相关服务,市民根本不敢买,最终还是落入内部人手中。如此行为,一方面只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猫腻”遍地,“隐形”的腐败严重。
现如今,涉及到公务方面的资金流动都是敏感地带,广大群众都相当重视。公车的公开竞拍还必须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要将公车拍卖的车辆要公示详细信息,品牌、公里数、价格、型号都应该提前公诸于众,各种信息更要经得起群众监督,检验。切忌利用手中的权力,借公家的车辆拍卖而用最便宜的钱买最好的车,以达到偷梁换柱的目的。
所以说,公车拍卖要从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必须把公车拍卖的整个过程都晒出来,让公众看得见,接受公众监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也没想象的那么难。事实上,对于车辆拍卖,市场已有一套成熟机制。例如车辆评估,什么品牌什么年份的车辆值多少钱,市场最清楚。倘若能够援引市场的力量,对公车进行评估和拍卖,试图暗箱操作的部门和单位,其实没那么容易浑水摸鱼。
笔者认为,要消除公众的种种疑虑,确保公车拍卖能够真正将车子卖到需要的人手中,同时也为单位减轻了公车消费的负担,就应该公开整个拍卖过程,包括任何细节,而不是仅仅公布公开拍卖的“战果”。
稿源:荆楚网
作者:袁宝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