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凌国华:“白菜价”公车拍卖经得起舆论审视吗?

发布时间: 2014-09-01 09:52:07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凌国华  进入电子报

  2012年7月,河南省中牟县对43辆公车公开拍卖,共拍出39.11万元,平均每辆仅9000元左右,且只有40多人参加竞拍;温州第五次公车拍卖时,一辆奔驰车仅拍出2.4万元;某地一辆普桑轿车以“白菜价”600元拍卖成交。记者梳理近一年数据发现,从实际的交易价格来看,89%的公车实际交易价在5万元以下,实际交易价在5万元至10万元的占8%。不少被拍卖公车最后的买主是原车辆使用者。(《广州日报》8月31日)
  随着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两个“车改文件”发布,全国范围内公车改革拉开大幕,胶着了二十年的公车改革困境由此破局,社会对此持有很高期望。两个“车改文件”在宏观上对公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固然意义重大,但公车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显然还面临许多实际操作问题,比如公车拍卖过程中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尚需仔细研究。媒体报道,某地一辆奔驰仅拍出2.4万元,某地一辆普桑以600元“白菜价”成交,更有拍卖公车的最后买主是该车辆原使用者,公车拍卖中的种种非同寻常之状,不仅间接映射出公车改革何以胶着20年,某种意义上显然也预示着此次公车改革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公车拍卖是公车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公车这项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对于公车处置,两个“车改文件”提出“公开规范处置”原则,“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且处置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征诸上述规定,2.4万元拍出的奔驰,600元拍出的普桑,是否涉嫌贱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更有拍卖公车最后由原使用者购得,那么在公车拍卖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利益粘连呢?这些公车拍卖,是否做到了公开、公正、规范,能否经得起舆论审视呢?
  这次公车改革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在公务用车领域引入市场化力量,以期促进公务用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切除赘疣,注入活力。公车改革虽然坚持社会化、市场化原则,但同样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公开、公正、透明的底线原则尤须坚守。作为国有资产的公车在拍卖过程中,不能排除有“居心叵测”者、有“进水楼台”者,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得以在公车拍卖中取得某种优先“权利”。公车估价和公车拍卖无疑都容易产生利益勾兑、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逝。
  公车拍卖须谨防国有资产流逝,侵害公共利益。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是公车拍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公车改革的不可逾越的底线。统一的公车处置机构,阳光公开的公车处置平台,专业规范的公车评估拍卖机构,公正平等的竞拍准入门槛,全面开放的社会监督参与,是规范公车拍卖、防止国有资产流逝不可缺少的要素。2.4万元拍出的奔驰,600元拍出的普桑,公车评估是如何做的,最后又是由谁拍得的?价格与公车是否相适应?由原使用者拍得的公车,在拍卖过程中是否做到程序公正、公开、规范,是否发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利益粘连?
  由“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不难推测,这次公车改革应处置公车数量庞大,因而所涉及的国有资产体量巨大,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个难题。统一处置、专业机构、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必不可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公车改革也是一场“战役”。7月16日两个“车改文件”下发后,我曾写评论指出“公车改革,顶层设计之后重在落实”,征诸“白菜价”拍卖公车的情形,其中几句话眼下似乎仍未过时:“社会公众一直是公车改革的强大支持者,在完善公车改革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方面,不妨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宽度和力度,以便公众更深入参与公共治理,让公车改革经得住群众的审视。”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凌国华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公车拍卖;白菜价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