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上半年政府委托机动车拍卖共成交1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亿元,增幅79.4%。这5亿元基本上是各地公车改革带来的公车拍卖的成交额。一辆奔驰车仅拍出2.4万元,一辆普桑轿车以“白菜价”600元成交,公车“贱价”拍卖令人忧。(8月31日)
公车拍卖本是要解决我国“车轮上的腐败”问题,2014年7月16日发改委改革公车制度,中国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也引发了一场公车拍卖的热潮。不过温州的一辆公车竟然拍卖600块的白菜价,不禁又惹得大众一篇哗然。大众一直担心本着惩治“车轮上的腐败”的公车拍卖是否会变成新形式的腐败。
每年支出数以千亿元计、占到“三公”经费六成以上的公车消费一直是“三公”改革重头戏,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严厉打击公车私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提供车补、超编公车进行拍卖的一系列政策来缩减财政支出。公车拍卖究竟能否使得人民大众得到利益?公车拍卖究竟真的能防止“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发生?公车拍卖是否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同时确保拍卖的公正公开呢?这也是大众一直所关心的事情。
政府公车的超编,本就应该是政府在购置公车问题上的失误在先。现如今的公车拍卖如果又不能很好的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只能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降低,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地方各级政府在公车拍卖中要认清公车改革的复杂性,了解到公车的改革绝不是可以简单从事的问题,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完善公车拍卖的相关程序,莫让“白菜价”公车现象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拍丢了政府的公信力,拍伤了人民大众的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开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