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云生:教材“去中国化”不免让传统文化“心寒”

发布时间: 2014-09-12 09:20:11  来源: 荆楚网  作者:云生  进入电子报
  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11日 新华网)
  古诗古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受到后代的重视和推崇。但在当代,崇洋媚外的思想呈现“泛滥”的局面,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什么话都是外国说得对。这种想法着实狠狠打了国人自己的脸。总书记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上的短短数语,寄托了其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中国是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的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总书记简单几句话,透出“不赞成”、“悲哀”的字眼,有谁“躺枪”呢?通过上网查询得知,前段时间上海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了。抱着“减负”的借口,不去减减奥数和堆积成山的作业,却偏偏拿课本上几首古诗“开刀”,这种“减负”怕是难以服众。
  事实上,近年来,语文教材的任何一次变动,都会引来争议。譬如“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金庸小说能不能入选语文教材”“周杰伦歌曲进入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等,都引发了正反两方舆论的碰撞。舆论的嘈嘈切切,是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于中国教育的重视,亦反映出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欲望,更反映出大家对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珍视。是值得点赞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且看世界不少地方举办孔子学院,并且开展的如火如荼,再看儒学在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生根发芽,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强大内生力量的。相信普希金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也不会撤出英国教材,若我们的教材减少传统经典,就等于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对教材删改中去中国化的无意识举动,应当警醒。因此,与其说总书记的话是指射上海,不如说反对“去中国化”的教育理念。
  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文化中有精髓亦有糟粕,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自我贬低。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就是对自我的认同。西洋文化固然有其先进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亦有落后的一面,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应当明辨精与糟,对传统文化亦要“扬长避短”,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云生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刘文颖)
关键词:去中国化;教材;复兴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