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近期最值得期待的几部电影,以下两部绝对是绕不开的。一部是在未开播之前就呼声颇高的《黄金时代》,另一部则是由“平民影帝”黄渤担纲主演的《心花路放》。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两部在上映前“势均力敌”的电影,截至目前为止,前者的票房只有区区4500万,而后者超过6个亿,并且还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毫无疑问,“黄渤们”在与《黄金时代》的PK中完胜。这也是商业片在与文艺片的直接较量中用“事实”证明了谁更受欢迎。可是据笔者了解,在这两部电影上映之前,观众对《黄金时代》的期待比起《心花路放》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什么上映之后票房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前后差别如此之大?难道文艺片真的没落了吗?
笔者以为,并非是文艺片走向了末路,而是念文艺片这本经的“和尚”动歪了嘴。
首先从目的性来看,一些导演拍电影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用许多噱头来拉拢足够多的观众,最后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了肚脐下三寸的地方和暴力上。更为可怕地是,为了通过审查,这些电影还要披上“文艺”的外衣,久而久之,真正的文艺片就被拖入了“三俗”的泥潭。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成功,又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一点在赵薇导演的《致青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仅仅投资了3000万,却赢得了7.1亿的票房并且口碑也是非常好。事实证明,文艺与商业完全可以做到不对立,关键在于导演的头脑里有无这根弦,怎样把握这个度。
其次从文艺片本身来看,是要强调内涵和深度,但是无需处处以走“高大上”的路线来彰显自己的“格调”。纵观国内的文艺片,大多晦涩难懂,让人看了觉得莫名其妙。观众花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基本上是为了消遣娱乐,从他们的立场来说,如果一部电影看完了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还要费很多的脑力去思考或者是感觉心里堵得荒,这样类型的影片下次别人还会看吗?
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拍,比如由徐静蕾导演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从一个孩子的心灵剖析开始,以一种纯真的娓娓道来的姿态讲诉一个女人为爱拼搏的一生。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张爱玲为了胡兰成,荷西当年为了三毛,不就是这般吗?这样的文艺片,一般上银屏,就打动了不少人,最终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所以拍文艺片的导演在开机之前更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怎样让自己的片子更接地气。这样观众在观影时既能了解其中的内涵,也不会看得如此之累。
最后值得审视的还有我们的电视评价体系。以广告费为目的,以收视率为标准,以纯娱乐为主体的评判导向怎能不把电影引向歧途?文艺片,从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对生活与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人性的挖掘。文艺片的故事性是散漫的,是舒缓的,可是在这个缺少大侠和英雄的年代,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和一波三折的故事可见?所以不论是观众还是我们的审核部门,对于文艺片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对文艺片少一些偏见,或许我们会变得更加沉静;对文艺片多一点耐心,或许我们会变得更睿智。毕竟,这才是百姓生活的本真影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较于商业片资本回笼的快捷,文艺片的确有其天然的劣势。但是实践不止一次告诉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在人们脑海中保留记忆的恰恰是那些那有深厚底蕴的文艺片。而这,需要导演,观众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念好“这本文艺的经”。
稿源:荆楚网
作者:柯玉乾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