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东部某地级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乡科级以上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54件。办案人员发现,环保、安监、审计等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日益成为新的腐败高发领域。以安监领域为例,该市先后查处了区、县安监系统窝案,涉案6人。今年上半年,某区审计局局长、某县审计局局长在委托中介机构协审等工作中,分别收受贿赂16万元、12万元,先后被查处。(12月15日新华网)
近年来,在人们普遍认为是“清水衙门”的行业和单位里,时常曝出腐败丑闻。“清水衙门”水不清,成了人们广为关注的腐败现象。“虎口夺财”的动物园副园长、“3分钱也不放过”的农技站长、“马桶里捞金”的环卫中心主任、谁的钱都敢收的“亿元水官”马超群、“骨灰盒也要收回扣”的殡仪馆馆长等。
“清水衙门”出“硕鼠”,其实并不奇怪。任何“衙门”都具有与之对应的公权力,“清水衙门”只是权力的“含金量”相对更低,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清水”。在善于用权的人看来,仍有足够的权力寻租空间。因而,如果权力未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那么即便是“清水衙门”,照样也会“水不清”,乃至成为腐败“重灾区”。由是观之,“清水衙门”水不清是制约权力不到位、监督缺失的缘故。
“清水衙门”“水”不清,其危害并不亚于大腐败,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的问题。治“清水衙门”腐败须筑牢“防火墙”。一是多打“预防针”、常敲“警世钟”,把管理的关口前移;二是扎牢制度“篱笆”、强化权力制约,扎紧制度这一“笼子”,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别有用心者钻空子。绝不能以权力的大小、贪腐程度的轻重来区别对待;三是公开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打造监督网络、用足群众的力量,把官员的八小时内、外都盯紧看牢。
腐败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无论是“清水衙门”、还是“浑水”衙门,只要存在着腐败,就必须坚决打击,用刚性制度为干部戴上“紧箍咒”,又用教育引导为干部扶正祛邪。党员干部也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切莫在思想上犯糊涂、在行动上走弯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闲看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