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小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区水利局原正、副局长竟然均向施工方公然索贿,这是河南省南阳市检察院干警近日挖出的案件。可以看出,职权官员从水利工程招投标频频“渔利”已逐渐趋向常态化。以前提及水利系统,很多人都认为是“清水衙门”,没什么“油水”可捞,但为何近年来工程腐败案件频发?(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说明有权力行使的地方都可能发生腐败。以往,在人们的想象中,无权无势的“清水衙门”不可能发生腐败,因为这些部门根本没有腐败的条件和必要。但今天的事实说明,腐败是不分所谓“清水衙门”和肥差部门或肥差岗位的,只要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会产生腐败。因此,“清水衙门”决不能成为反腐中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国家对民生工程投入的不断加大,一些“清水衙门”过手的资金额越来越高,管理和执行的民生项目也越来越多,“清水衙门”不再是以往我们所认识的“清水衙门”。其一旦腐败起来,会直接伤害民生,严重削弱政府威信。从一些反腐案件中可以看出,有不少背后都隐藏着与这些“清水衙门”有关的腐败。
近些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力度,这些领域的项目投放数量大大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也是空前的。“清水衙门”并非真“清水”,不这么看,有可能误导反腐。很多“清水衙门”并无完善的监督和被监督体系,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清水衙门”也比其他部门落后许多。疏于监督和制度约束的权力,自然就会萌发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的冲动。
杜绝“清水衙门”的腐败,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对“清水衙门”的防腐和反腐制度建设,在社会良心部门的腐败底线上划出“零容忍”的界线,凡腐必打,凡腐必反。在防腐和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畅通监管举报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到监督中。总之,“清水衙门”的反腐,已经到了必须强化和强力推进的时候。
稿源:荆楚网
作者: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