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地方债和上报的地方债有巨大差距。”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李铁透露,在地方调研时候,走了十几个城市,他们说只报了10%,有些报了20%、30%,超过50%的都没有。(1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按照数据上报规定,地方上报的所有数据都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将受到追责,不仅要惩罚数据统计部门、上报部门,而且还可以追究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如此严厉的规定为何形同虚设?固然,地方上的责任不可推卸,但是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虚假的地方数据,缘何能够瞒天过海?
虽然发现了地方债上报数据的虚假,但是,这种发现并不是在正常渠道发现的,在逐级上报环节没有发现,在最终数据审查环节没有发现。问题的发现很偶然,只是李铁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听到了“漏风”,是当地一些官员在闲聊的时候“随口一说”的。这就牵涉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者,问题发现依靠“随口一说”?假如说,不是地方官员在李铁调研的时候,走漏了“口风”,有关部门还能不能发现这个问题?很显然,他们的发现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结果。而对于上报数据的审核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伤痛。当我们问题的发现不是依靠程序的严格,而是依靠巧合的“道听途说”的时候,正常的审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二者,官员缘何敢于“走漏风声”?自己在上报地方债的时候是弄虚作假的,为什么在主管部门的官员到基层调研的时候,地方官员还敢于告诉主管部门的官员,他们没有如实上报,只是上报了10%、20%、30%?这说明他们并不畏惧上级来调研的官员,他们觉得实话实说也没有问题,不会受到处罚,反正一切都以“上报”为准。这表明,我们对于弄虚作假的惩处是走形式的。正是因为没有畏惧,认为无所谓,地方官员才敢于在主管部门官员面前说实话。
三者,债务化解为何“轻而易举”?之所以在上报数据的时候敢于造假,还有一个原因,地方债在地方官员眼里算不上多大问题。偿还债务,无非是多卖几块地而已;即使真的偿还不上,有的时候上级政府还会拨付一笔“债务化解资金”;就是到了最后,地方债真的还不上了,对于官员来说也没有问题,他们在升迁之后,就可以“拍拍屁股”,将债务留给下一任。
上报财政收入的时候,都喜欢掺水拔高。上报地方债务的时候,都喜欢降低数据。这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自然是地方政府的不讲诚信,而主要的问题还在我们上级部门的审查环节:是不是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发现问题没有追究?是不是在追究的时候走了形式?
地方债能够瞒天过海,不是地方骗术高明,而是监管不力罢了。
当所有上报数据都依靠手中的一支笔的时候,这是何等的可怕?我们在向这些地方开炮的同时,更需要监管部门回答一个问题:地方数据为何能瞒天过海?当数据出现想怎么报就怎么报现象的时候,那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村哄乡,乡哄县,一级一级哄到国务院”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伤痛。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