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辽宁省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长李希关于政府推动创新工作的一段讲话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他说,实践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管”出来的,不是一厢情愿地扶持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12月23日 中国日报网)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从根本上说,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持续地创新。眼下,创新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正在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全球战略。当然,创新的地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也是最为重要的。
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以创新驱动发展,并把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时代的使命——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经济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中国在通往创新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优势:研发领域的开支正在增加、制造业规模庞大、教育体系正在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谈到创新,就会涉及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到底是市场主导创新还是政府主导创新呢?毋庸讳言,我国现阶段的创新,尤其是当“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策之后,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大,也基本上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脱离实际。比如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的发言,都会在不同层面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也能为创新争取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无疑会促进企业创新。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变化,一些政策确实需要适时调整。尤其在创新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进一步改革。通俗的讲,就是政府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在自己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在应当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则应适时退出。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制度重于技术》一书中对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职能所做的一个有意思的比方,“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应该是‘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真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
笔者认为,在这个“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由市场来主导创新是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也需要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具体地说,即为了适应转型发展阶段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应从一切“包办”的格局中退出,不再扮演“主导”的角色,而是坚持市场取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思路与原则,促进并形成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制度环境,真正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驱动”,更大地发挥“创新驱动力”的作用。这样,才能赋予创新核心驱动力,才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才能真正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才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勇立潮头。
稿源:荆楚网
作者:顾一娴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