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学校学生都出去过平安夜,我们为啥要待在学校看宣传片?”昨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祖国传统节日”。但有的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12月25日《华商报》)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前一夜则被称为“平安夜”。对于洋节日,中国民众本来没有太大兴趣。然随着时代多元开放的发展,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逐渐在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起来。“洋节日”在中国民众中的流行,一方面佐证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开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在多元价值思潮的影响下,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击。鉴于后者,近年来抵制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的新闻并不鲜见。如今媒体披露有学校禁止学生过圣诞节、举行圣诞活动,甚至“谁过圣诞就处分谁”,这种对洋节日“草木皆兵”的过度警觉实在没必要。
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理由可以理解,从学生学业、安全等角度考虑,学校决定有一定道理。但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决定还是引发不小的争议,反对者不少。而且把“勿忘祖国传统”作为抵制圣诞节、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理由,实在有些牵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遭冷落是尴尬的现实,但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洋节日的冲击”。抵制洋节日,未必就能够重振传统节日雄风。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理应有着兼容并蓄的博大和宽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遭遇陵夷的尴尬现实,与其说是“洋节日冲击”所致,不如说是我们对文化底蕴的疏离所致。虽然“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就是吃”之类的段子近于残酷,但某种意义上也道出了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流散的残酷现实,即传统节日过度陷溺于物质化、商业化的泥淖。回过头来看,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进入中国之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那就是物质化和商业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跟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甚至加上人造的“光棍节”,已然是商业唱了主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在中国都陷入了过度物质化的尴尬。从文化方面来看,似乎也谈不上哪个冲击哪个,自然也谈不上去抵制哪个。
或许因为圣诞节等洋节日跟国人的民族情怀隔着一层障碍,“禁止洋节日”似乎就成了振兴传统节日的灵丹妙药。一旦给抵制洋节日冠上“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之类的宏阔标签,文化价值意义就容易流于虚无。圣诞节等洋节日所表达的,也是关于和平、爱、包容等文化价值符号,这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某种层次上具有共通性。以“振兴传统文化”之名禁止学生过圣诞节,也暴露了学校在育人和管理方面的偏颇,因为这种冷冰冰的粗暴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反感情绪,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于学校而言,对学生过圣诞节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传统文化”显然也不是几个洋节日就能毁弃得了的。作为学校,还是应在化育人才、健全人格等方面多下功夫。
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在不必担心洋节日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恰恰是坚持民族特色与吸纳先进文化融合共通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重要的原因。如果对外来事物过于紧张,动辄“禁止”“封杀”,中国文化想必会是另一种面貌了。洋节日不是洪水猛兽,因怕洋节日“冲击”而封杀之,这不是中国文化持久生命力的本意。固步自封只能导致衰残。对于圣诞节等洋节日大可不必草木皆兵,与其抵制倒不如兼容并蓄、包容共济。坦然面对洋节日,中国文化应当有这个自信。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凌国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