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并称将处分过圣诞节的学生。有的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12月25日《华商报》)
虽然如今传统节庆式微,过节的味道越来越淡,外来“洋节日”却异常火爆,深受年轻群体追捧。但是,对于某高校禁止学生过圣诞节,声称将处分过圣诞节的学生,未免失之偏颇,甚至有些荒诞。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这个事实: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加剧、文化交融已成趋势的背景下,西方节日已经走入更加开放的国人生活中,并赢得年轻人的欢迎。另一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共识,文化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发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因此,每到洋节来临之际,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文化焦虑:该不该过洋节?过洋节是不是“蚕食”传统节庆?如何在全球文化扁平化的驱使下,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呢?
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摆脱非此即彼的文化封闭心态,洋节与传统节日,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多选题,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做到兼容并包,吸纳异己,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凸显文化的竞争优势,利于不败之地。而一味的抱守残缺,抵制外来异己,反倒是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何提开拓创新,源远流长?
其次,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同。西方洋节在中国的盛行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非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据媒体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洋节走俏是由于商家促销和媒体造势导致,洋节并非“洪水猛兽”,仅是好奇、好玩,满足年轻人社交、娱乐等需求而已。而像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则寄托了家庭团圆、亲情孝道等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之根,不是洋节日所能撼动的。
诚然,当传统节日不能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时,他们就会转投新的载体。西安此高校的做法,不仅没有发扬大学“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反而用行政化手段,粗暴对待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显得异常狭隘。与其闭门拒斥,不如自修内功,练好“中气”,探索与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返本开新,才能勇立潮头。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星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