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测试纷纷举行。毫无意外,许多颇具创新的考题,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更有论者,批判其测试题是“任性而为”,批判测试的目的只是“为了选择最优的人才”,而没有“体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性”。
新生事物总是弱小的,总难尽如人意。因此,对于自主招生这个新生事物,只要不是根本性、原则性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允许她试错,允许她在错误中探索成长,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原则。
批判,也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但理性的批判,找准靶子的批判,显然才有意义。就自主招生来说,批判其测试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选择最优的人才,更要体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性”,显然是靶子找错了,是没有真正理解自主招生。
为什么要实行自主招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扩大高校自主权,增强高校竞争力,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人才多样化培养机制。从原则上说,应是综合评定,择优录用。从参加的学生来说,应是具有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通俗点来说,就是学生要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比如一些具有发明创造特长但成绩不是十分拔尖的学生,比如对古文有深入研究的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就是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只要能够适应大学学习,就应当让他们继续深造。自主招生的意义在于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体制。
由是观之,论者所批判的没有“体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性”, 只是“为了选择最优的人才”,恰恰正是自主招生的意义所在。自主招生追求公平,但这种公平,显然不是根本上的公平,也不是整个社会的公平。这种公平是有指向的,他所指向的是特长人才。只要对于特长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偏才、怪才公平了,自主招生的追求就达到一半了,若能籍此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自主招生的意义就完全实现了。
具体到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考实验”、“逛博物馆”,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试题。在人大自主招生简章上,已明确写出测试的用意:考查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显然也是相关专业所必需的,无可非议。至于论者认为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实验课”有其形无其实,“逛博物馆”对农村的学生更是奢侈,这显然不是自主招生所能承担的公平。不止于此,这样测试题的积极意义,正是在于推动学校让实验课从“有其形无其实”变成有形有实,从没有“逛博物馆”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看博物馆,从而引导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也是自主招生的价值所在,她不是对现实的认可,而是对现实的倒逼。
当然,我从不否认,整体的高校招生要追求“根本上的公平”、“整个社会的公平”,但那不是自主招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至于如何扩大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确保农村考生的公平,整个社会的公平,显然应该另加讨论。
没有真正的了解自主招生,就随意批判,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打着“根本上的公平”旗号,更易引起人们的冲动,这种冲动,很可能把自主招生压垮。
稿源:荆楚网
作者:关育兵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