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武昌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爹爹手持残疾人证,硬是将坐在车厢前部“爱心座位”上的一名年轻女子拽起推开,并怒骂女子15分钟。据了解,当时车辆后排有许多空位,而且女孩开始误以为爹爹是上前乞讨的流浪者,才连连摆手。据视频显示,爹爹行走与常人无异。(6月17日《武汉晚报》)
近年来,“郑州女孩因不让座被老人揪住头发暴打”、“一老人乘公交车要求让座未果打小伙四耳光”等新闻层出不穷,它们将“老人”这一群体推到公众视野前,引发了诸多讨论。同样作为公交车上的“弱势群体”,武汉这位老汉的行为也让人哭笑不得。
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强势崛起”似乎暗含着一种奇怪的思维逻辑:“弱势群体”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为所欲为,越弱势就越要无条件得到他人、社会和政府的照顾。然而,“弱势心理”的逻辑是强盗逻辑,它不仅伤害了非弱势群体的尊严,更有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老汉的“强势”则完全属于无理取闹。坐了爱心专座,实在算不上是违反社会公德、背弃礼义廉耻的行为。笔者认为,爱心专座是用来“让”而不是用来“空”的。在车厢拥挤的情况下,爱心专座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无人主动让座,从道德上施压的一种举措;在车厢座位空余的情况下,爱心专座人人可以坐,这既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出于对每一位乘客安全的考虑。
女孩确实占据了爱心专座,但当时车厢内位置大把,完全没有让座的必要。反倒是老汉,看到女孩“连连摆手”误以为是其不愿意让座,一怒之下对女孩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武力相向,打着“弱势”的旗号“动粗”,这样的行为早已越过了“让不让座”的道德问题,而是“涉嫌民事侵权”的法律问题了。
如今的公交车上,包括青年人、白领在内的群体都出现争相认领“新弱势群体”的心理倾向,正是由于“官方”的“弱势群体”中一些越来越强势的因子,让“让座”这件本来挺美好的事变成了“道德绑架”,消解了其纯粹的初衷,甚至弥漫着一种“自我保护”的恐惧心理。
公交车上“弱势群体”的“强势化”也正说明,部分人太过在意自己的弱势身份,一味强调外界对自己的“特殊照顾”。一旦有人破坏了这种心理平衡,便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跟自己、跟别人、跟社会较劲。
也许是对于“不让座”太敏感,也许是出于对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缺乏安全感,不可否认,这种“过度紧张”的状态与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弱势群体”有必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调整心态,逐渐摒弃“弱势心理”,避免从“弱势”的立场看待和解读问题。尊重是相互的,道德也不是枷锁,一味挥舞“强势”的大棒只会助长公众戾气的蔓延,加剧社会阶层矛盾对立的恶循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潇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