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又一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7地超过20家景区纷纷表示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有景区为了规避监管则实行“打包加价”。(新华社6月23日)
凤凰古城一票制收费争议声犹言在耳,此次端午节各景区实行打包加价又将景区收费问题推上了舆论高地。在此次的涨价行动中,捆绑式收费政策是否合理;地方门票收入流向是否公开透明;当地政府在涨价过程中持何种态度都值得政府和社会质询。
景区“打包加价”的做法是否合理,成为游客与景区之间博弈的核心问题。景区管委会在回答门票涨价问题时,认为景区人满为患,需要通过收费来调整客流,同时增加的收费将更好的用来进行景区维护。但是从网络舆情上看,大多数人反对这种单方面的“打包加价”,认为游客有自主游览景点的权力,“打包”的景点有捆绑消费嫌疑。笔者观察到,提高景区票价其实早已有之,例如“乌镇”、“ 周庄”、“ 平遥古城”等都有过,但都未曾激情舆论热潮。笔者认为,景区作为一个收费项目,应该有一套公开、透明的程序。景区管委会要明确景区涨价到底谁说了算,在制订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博弈,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政府、公民的意见建议,并借鉴其他景区的经验,并且合法、合理、合民意。
景区涨价风波的背后,显现出当地政府对于旅游业发展的短视。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旅游品牌,在基础建设、品牌推广方面花费巨资。随着游客增多,当地旅游总量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攀升,但是景区周边及产品拓展的不成熟,使地方政府发现从旅游收入中获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相差较远。旅游税收贡献较低,让很多地方政府产生“门票依赖症”,“升级”票价投入低、见效快,加之对于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的短视使得政府鼓励或默许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不顾长远利益,伤害了消费者感情,同时也伤害了本地旅游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而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得行政调节成为提价主导力量。笔者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除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几个文件对此进行了简单规定,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就门票收入使用范围进行约定的法规性文件。没有规定可循导致政府职能边界模糊,公共管理定位不准确,对景区管理进行大包大揽,采用行政手段提高票价,甚至钻法律漏洞,变相提高门票价格,忽视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旅游景点提高收费,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以及游客承受能力,按照相应的法律程序进行提价,依法对景区进行经营。
相信景区“打包提价”的做法在没有得到权威结论之前,仍会是大家热议的事件,因此,希望国家文物、建设、旅游等部门能够及时介入调查,并且公布权威结论,消除现在的各种争议。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以豪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