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阜宁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阜宁县褒奖“好人”实施办法》红头文件。该《办法》通过政治礼遇、经济激励、政策扶持、帮困济贫等46条举措,对拥有好人证的居民进行褒奖。(8月5日《中国青年报》)
阜宁是目前国内首个以红头文件对“好人”进行奖励的城市,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着实值得赞扬。这份红头文件的出台首先需要党政76个部门“每家都拿出具体措施”,然后经过六七次讨论会,最后交县常委会一一“过堂”。可见为“好人”争取福利的红头文件来之不易,同时也体现出阜宁对奖励“好人”的大举措、大阵仗。
作为拥有110万民众的大县,想要打造闻名省内外的道德高地绝非易事,在前行的道路上必定充满了坎坷荆棘。可以看出,在县委、政府的带头下举全县之力以奖励“好人”为突破口,来实现阜宁在软实力上的提升,堪称是促进阜宁发展的捷径。我们在肯定阜宁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做法同时,也要知道想要在全国众多县市里突出重围,没有鲜明的亮点是不行的。阜宁打造的“好人”名片既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能营造和谐的县域文明生态,确实值得点赞。只是在当理想规划走向现实时,也要认清发展状况,与时俱进,灵活转变,否则,“好人”的名头会成为发展的负担。
单从经济奖励考虑,各机关单位的“好人”奖励得不到上级单位的帮助,只能本级单位、部门自己消化。至于如何自我消化就不得而知了。这样就会出现“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局面。一方面这是阜宁县的中心工作,各机关单位必须全力配合,不敢不从;另一方面给“好人”的奖励又是各单位自己拿出的措施,不能言而无信。就这样“好人”的名头让给予奖励的机关戴上了“大帽子”,戴上了“热”,摘下来“冷”,陷入进退两难地步。
退一步讲,党政机关为了阜宁的文明事业挑起了担子,阜宁县域的道德文明应该蔚然成风才对,可是效果并非如所愿。蔚然成风的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标语、会议等等,而非是民众道德素质。大众反而对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反感和厌恶,在宣传“好人”的大潮中变得麻木。没有人去关心是谁被推举为“好人”,也没有人关注“好人”的发展,更没有人去积极主动的争做“好人”。“好人”的头衔在大众眼里变得无关紧要,变得不足为奇,也变得只是一个称号罢了。大众对“好人”的充耳不闻、漠不关心才是最真实的写照。“好人”的帽子挡住大众看真实生活环境的眼睛,百姓能高兴吗?这样一来就真的出现政府唱戏,百姓离席的窘境了。
要说对“好人”的奖励是政府好心办坏事,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只是,好的想法和思路如何更好的结合具体实际才是实现发展的良方。政府不能只管唱戏不管百姓爱不爱听,更不能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而不知真实的效果如何。对“好人”的奖励本是对正能量的肯定和鼓舞,应该起到以点带面,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作用。莫要把“好人”的名头变成“大帽子”,机关单位戴着累,老百姓戴着不高兴,领导戴着“瞎”乐呵。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垚杰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