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袁文良:官员绰号应该成为民意风向标
发布时间:2015-12-25 17:14:04来源:荆楚网

  给官员起的绰号,却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比如,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因为拆迁而被市民称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六朝古都被他“开膛破肚”,人称“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讲究江湖义气,被人称之”武爷“……(《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5日)

  绰号,也称浑号、外号。在古代,不少官员也有绰号,且含义有褒有贬。如汉代刘宠,因为政绩显著被提升,临行前,万民欢送,郡内六位白发老翁每人出一百文钱相送,不收就不能离开。刘宠无奈,每人只收一文钱,留下“一钱太守”的美名。相反,南朝梁鱼泓做南谯、竟陵、新兴等地太守,经常对人调侃说:“我当一郡太守,要搞他个四尽: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梁鱼泓由此获得“四尽太守”的绰号。“一钱太守”和“四尽太守”,已经表明百姓对官员的态度。而当今的官员,有绰号的更是不少,比如孔繁森的绰号是“活菩萨”、牛玉儒的绰号是“孺子牛”,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老百姓称习近平总书记为“习大大”,显得如此亲切;称王岐山为“王青天”,又显得那么庄严。这表明了老百姓对国家领导人的爱戴,对反腐倡廉的期望。这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然而,不少官员的绰号则是贬斥的、愤怒的。如《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中提到的长季建业的绰号是“李拆城”、“季挖挖”、“武爷”……,这些“绰号”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它却浓缩了百姓的智慧,表面上看仿佛都带有一些戏谑色彩,但的确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人们往往能从中“窥斑见豹”,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也正诠释了“老百姓心中有杆枰”的内涵。

  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体现了群众对官员的褒贬喜厌态度。任何一个官员的“绰号”绝不会一下子“名声远扬”,必然是在广大群众的认可声中广泛传播。因此,我们的官员应该经常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把群众的“绰号”作为方向标,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样才能够赢得人民好的“绰号”。

  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百姓看在眼里,绰号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有关部门传递信息,是对优秀干部的肯定与推荐,也是对贪腐官员的讽刺与举报。因此,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也要敢于倾听民意,走出去“闻绰号”,并读懂这些绰号里包含的民意,体会到这些绰号的方向所指,这样才能发现官员的好与坏,才能选拔出群众所需要的好干部。对有贪腐行为的官员,则要按照“绰号”显示的方向标去顺藤摸瓜,调查一下“绰号”背后的故事,说不定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利于反腐成本的降低。

  总之,对于群众给官员所起的“绰号”,不论是官员本人,还是官员的上级主管领导,亦或是组织或纪检监察部门,都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应该从“绰号”所指的方向对官员进行考察,对好干部要及时宣传表扬、大胆提拔重用,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要及时警示、诫勉谈话,对涉嫌违纪的干部要予以调查,一旦核实从严处理。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袁文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