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鱼予:“终身问责”倒逼用权需敬畏

发布时间:2016-07-20 15:53:35来源:SRC-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中共中央日前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党内问责的实践创新成果固化为制度,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7月20日新华社)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敬”是严肃,认真;“畏”指谨慎,不懈怠。而敬畏它是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在日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第十条明确提出实行终身问责:“对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应当严肃问责”。笔者以为,“终身问责”是倒逼领导干部用权需敬畏,需要心存责任意识和危机感,不要因为手握权力而不负责任的为所欲为。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理应成为悬在广大党员干部头顶上方讲规则、讲责任的一柄利剑。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任期内取得“显著”政绩,追求短期效应,要么在选拔用人上任人唯亲,把一些自己小圈子里的有问题的人提拔上来,结果往往是问题官员受查了,当初的用人者却照样逍遥;要么是大搞形象工程,结果劳民伤财,甚至成为中看不中用花架子,贻害一方,却未见始作俑者受到应有惩罚;更有甚者为官一任,就敢不惜一切代价,透支资源透支财政透支环境,等到负面效应暴露的时候,自己拍拍屁股走人,同时把问题推给下任,并且直接演变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条例》的问责,至少能发挥警示作用,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再者,“终身问责”既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实行责任制,而且要终身追究”等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让责任不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失效,让所有涉及用权的范畴都能“终身定位跟踪”。归为一点,应是一柄具威慑力严格约束权力的利剑。这一机制可以促使相关责任人从一开始就重视敬畏权力的问题。避免当事人假以升迁,多年前的过错,谁去查他,谁敢查他的尴尬语境。

  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排除终身问责这样的制度,或许对于那些在任上瞎折腾的一些官员具有警示效用。其实它也存在如果因为多重原因换了地方,换了领域当官,又怎么去“跟踪”“跟进”隐忧?这不能不说是《条例》发挥其活力的一大障碍。民众希望看到“终身负责制”与领导干部如影随形,不管何时、何地主导了什么工作、做了什么决策,也不管是在东南西北哪个机构当官,这种“终身负责”的权力约束都能全方位覆盖的,责权利高度清晰,不留模糊死角,不容某些人捞一把就走。因此,有一点不得不提,要突破这一壁垒,光有制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突出“严”字、“实”字,让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因此而使自己的行为更科学、更规范,那么这样的制度才会在现实中掷地有声。

  总之,“终身问责”势必倒逼党员干部用权需敬畏,值得一赞。它不但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所做出的政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能让其在任一岗位上都有良行,使其行为不因时间变化而蜕变。同时也能有效规避因为涉及到利益攸关的权力和在舆论的庇护下而受到“同情与关照”,或者被“网开一面”。唯有如此,才能厘清权责边界,不然权力运行失序,行政失信,公信力受到践踏。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