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日前出台《关于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明确规定实行脱贫攻坚终身问责,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新华社8月26日)
矫揉,简单而言指人的姿态、态度不自然,有装腔作势之嫌。在《关于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中,规定了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脱贫攻坚职责予以问责的五种情形。如: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脱贫攻坚工作中领导不力,出现严重失误,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党的建设缺失,脱贫攻坚不精准、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脱贫攻坚形象;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如是。其中,明确规定实行脱贫攻坚终身问责,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笔者以为,脱贫攻坚“终身问责”为矫揉者正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语出《礼记.大学》。即:使人心归向于正,公正无私之心。脱贫攻坚,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亦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要的是一份诚意。为此,脱贫攻坚“终身问责”值得一赞。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促进事情向好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有权必有责,有责须担当,失责必追究。没有问责,踏实肯干、力争做出成绩的领导干部无法凸显;没有问责,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得不到惩处;没有问责,所有的领导干部就不会担起一份责、满怀一腔情,认真一个理、卯足一股劲,把脱贫攻坚落实到行动上。那么,扶贫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浮夸摆拍的作秀作态,成为优亲厚友的借花献佛,成为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弹簧”。唯有问责的“利剑”高悬,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事关执政公信力,而脱贫问责更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得较真碰硬。纵观早前一些扶贫工作中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救助一万、自肥三千等案例,究其根源,就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到位、监督跟不上。试想,如果脱贫攻坚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纪律松弛;如果脱贫攻坚中违规违纪行为多发,或者在脱贫攻坚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何以得到民众信任?所以,脱贫攻坚“终身问责”,不仅是让群众富起来,更是让所有干部立得住,是“严”更是“爱”。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非常难打的硬仗,功夫更在平时。笔者相信,有了脱贫攻坚“终身问责”支撑;有了各级监督检查机关监管关口前移;有了经常化的警示、廉政教育。定能让所有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以刀过竹解的扶贫攻坚精神,取得不可阻挡的脱贫势头,让群众的获得感满满。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作者:周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