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是我的信仰”。河南青年孙海岩8年花费八九万考公务员62次。因为以笔试第一的成绩入围浙北某市法检部门岗位面试,于是他撕粹了第63张准考证。8月1日,孙海岩把他的经历分享到了一个公务员考试论坛,迅速成为热帖。(8月17日中国青年网)
8年公考路,62次考试……这位河南青年的执着让人费解,甚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公务员是我的信仰”这句话也成了网友们拿来调侃的“笑点”。但无论这个“信仰”是否站在利国利民的道德制高点,不过都是一个成年人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个人选择,既不妨碍他人,又不危害社会,本不应被人肆意取笑甚至扭曲本意。
孙海岩在“公考”上的执着或许夹杂着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的“私人考虑”。但平心而论,任何人在面临职业规划和工作选择时又何尝不是在理想和现实中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有的年轻人有着个人创业的“闯劲”,自然选择在浮浮沉沉的自由市场上搏击;有的年轻人有着钻研学问的“钻劲”,自然选择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徜徉。他们与像孙海岩这样满是“韧劲”,憧憬向往体制内工作的年轻人一样,殊途同归,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媒体把孙海岩跌跌撞撞的公考路拿来大做文章,让我有些不解。人人都向往成功,这种追求不但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倘若连年轻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和拼搏精神,那社会必然会变成一潭死水,在泥淖中逐渐滑向沉沦。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年轻人创业失败而侧目,为何却对公考路上屡败屡战的年轻人指指点点?说到底,这种“双重标准”背后隐藏着民众对公务员群体和公务员工作的偏见和误解。想考公务员就意味着想当官、想拿灰色收入、想在体制的庇护下混吃等死……这些偏见或许是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个别人工作状态的投射,但“一棍子打翻一艘船”的武断对其他想在体制内干事创业的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平。
我们不妨给孙海岩这样执着于“公考”的年轻人一点理解和宽容,理解他的个人选择,宽容他的执着。但我们也希望孙海岩在走上理想的岗位、进入公务员队伍后,能以平常心面对工作中日复一日的枯燥和潜在的压力,收入上的数年不变和上升渠道的相对狭窄,不忘当年执着考试的“初心”,在“为人民服务”这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评声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