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和《条例》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经验新成果。(11月3日《人民日报》)
全面从严治党如何抓?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如何建构?靠拍蝇打虎、严惩贪腐,但常识告诉我们苍蝇是拍不完的,小苍蝇也会变成大老虎,惩戒一人只能清正一时、警醒一处,坏的风气会蔓延和滋长。靠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一仁臣能使所属之处清正廉洁,可如果用一佞臣结果又何如呢?况且仁臣也可能变为佞臣,《永远在路上》专题片里的巨贪小腐无不提及“在利益和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用什么来防范好人变坏”的根本性溯源思考。靠制度,唯有制度是根本破解之道。制度好则坏人难成坏事,制度坏则好人易变坏人。权力和惩戒反腐只能治标,健全科学权力结构层阶的制度反腐才能治本的王道。
36年前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2003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13年的实践中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一直发挥着作用。然而改革浪潮中前行的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和党内党外情况都时刻都发生巨大变化。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又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基础上,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将《准则》和《条例》固化下来。
《准则》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以问题为导向,对党内政治生活重大问题作出系统化、具体化规定,与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党的系列论述一脉相承,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党的全面监督和管理,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准则》详细阐释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对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从12个方面分别作出具体规定和目标要求。对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激发党内正能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条例》对党的中央组织等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以及相应监督制度作出规定,还就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整改和保障的办法做了说明和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和“治”都包含监督,足见总书记对于监督工作的重视。制度的笼子扎得紧不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严不严,新出台的《条例》为权力的“笼子”嵌上了一把牢不可破得到“枷锁”。
党内监督主要怎么监督?《条例》系统阐释了如何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实现问责内容、对象、主体、程序的制度化。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党内监督主要监督谁?《条例》承延六中全会精神,将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确定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让权力健康运行就必须盯紧领导干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又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是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中的诸多落马老虎在反省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经常提及的便是“当上‘一把手’就没人监督了,有权任性了”,从“好干部”沦为“阶下囚”。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夯实治党管党责任,扎牢制度笼子,强化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常亮巡视“利剑”,利用问责“紧箍咒”,使权力在“众目睽睽”下运行,让腐败分子“提心吊胆一阵子,痛苦折磨一辈子”。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严字当头,重在抓实,要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必须靠制度来保障,就必须以《准则》《条例》“两板斧”,推动管党治党“严紧硬”,向全社会传递出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强化监督永远都是进行时的强烈信号。
从严治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执政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准则》《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步入新阶段,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团结带领8800多万党员,凝集13亿中国人民团结进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管党治党的制度“利刃”越擦越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和成熟。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欢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