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文章经公号推送,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文章标题极扯眼球:《科学发现蒲公英根可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记者核实后发现,细节、条件上均有谬误。在国外研究网站上,标明“蒲公英根部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有消杀作用,但在人体的试验效果尚不明显。”而用研究者本人的话说,“我敢打包票,这是从我的论文上抄的。但很不幸,抄得并不准确。”(11月15日《成都商报》)
肥皂剧里“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终于在微信公号里有了活生生的镜像:它们都是“根字辈”的,都有着开挂一样的神奇经验值,都能成全或抚慰人类对健康的渴慕、对疾病的恐惧。
只是,真相果真如此吗?绝症患者以为上山挖根就能续命的泡沫早就碎了,因为专家说得很清楚:蒲公英根含有一种活性成分,“但可能是把双刃剑。它对常规的化疗会有冲击。”看来,指望蒲公英来改写辩证法对“包治百病”的理解,暂时还很难。
越“吹”越远的蒲公英根,让人联想起微信上最近的花式爆款谣言:民生类的,是河北107小时救援。有传言称男童家属在医院闹事,又是打司机、又是天价索赔。一些医疗自媒体指责男童家属“医闹”,甚至用上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等痛斥。真相呢,不过是对其家属赤裸裸的二次伤害而已。时政类的,是有关美国大选的政治献金。阿里巴巴等企业第N次卷入铺天盖地的谣言里。辟谣,说你欲盖弥彰;不辟谣,说你心里有鬼。弄得阿里巴巴只能哭笑不得地发布声明,“在真正找到谣言的根子之前,即使知道没有用,我们也只能,再一次辟谣……”
当然,就在前几天,在公安部直接指挥和北京等多地公安机关积极配合下,上海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在网上大肆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犯罪团伙。微信上流布甚广的所谓《舆情员津贴发放表》,终于揭开了炮制的真相。一桩桩、一件件,揭示的不过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在自媒体向浸媒体转型的时刻,网络谣言,以微信为DNA,病毒式复制传播,在爆款文章和天量阅读的兑现逻辑里,爆发出杀伤力极强的“大宇宙”。
当年的微博也好,如今的微信也罢,技术无可原罪、信息本无立场。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行业治理与职能监管。理论上说,指望微信自身“净谣”,进而完美地独善其身,虽然是社会责任层面的要求,却也不可太过天真。特朗普与Facebook眼下正热的纠葛、东方网总裁与马化腾的信来信往,似乎都很好证明了这点。最关键而靠谱的,还是法治逻辑。如果谣言总是靠孱弱的辟谣来擦屁股,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总是躲在背后闷声发财或墙头看戏,伤害的就不仅是“眼下的苟且”,还有秩序与信仰的“诗与远方”。
估计不少人已经不记得出狱不久的秦火火了,网络谣言也从微博“进化”到微信时代去了。只是,在“知乎”等APP上,类似“为什么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谣言非常多且乐此不疲”的技术分析,依然让人感慨良多。无论是“帮微信一起找出造谣者”的呐喊,还是冀望立法纾解微信谣言的意见,表达的吁求总是相似的:不能让谣言在微信上长出翅膀,不能让微信谣言止步于平台治理的初级阶段。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