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丁慎毅:分级诊疗难和痛需要分级诊断合力共治

发布时间:2016-11-18 10:52:51来源:SRC-13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动医疗供给侧改革,进行分级诊疗探索,以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历经七个月蹲点调研发现,本是解“痛”良方的分级诊疗,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和痛点。(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当前,医改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而分级诊疗就是眼前的一块硬骨头。这几年,分级诊疗喊的多,干的少,概念多,答案少。分级诊疗关键还要“不看广告看疗效”。看疗效就要分级诊断找出难点和痛点,通过合力共治打造健康中国。

  目前,分级诊疗在推广中遭遇的诸多难点和痛点主要集中在医联体各行其道,转诊“下转难”凸显利益僵局,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就医模式不对接。根本原因还在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施“计划式”的分级诊疗,遇到了体制障碍。

  就一些城市间的医联体而言,更多的不是改革的追求,而是利益的冲动。有的城市打出联合京城省城名医为本地患者服务的旗号,但是不是“原装”,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公示,一部分患者望而却步,还是去本地三甲医院。即使是被患者确认为“原装”,但每次几百元的挂号费又吓走了一部分患者,最后真正在这些医联体就诊的也就寥寥无几;就本地的医联体而言,或者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信息不共享,或者仍停留在“派专家到社区作健康讲座”的状态,这样的医联体更多停留在分级诊疗的概念上。如何平衡医联体的利益和患者利益,政府部门还须做好相应的监管救济工作。

  就转诊“下转难”而言,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大型三甲医院多是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自然不愿把蛋糕分给基层医院,所以不遗余力地吸引患者,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基层医院由于多是完全的财政拨款,所以在吸引患者方面也没有多大积极性。政府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比如对大医院的正常性亏损给予补偿,对基层医院纳入考核,通过“有形之手”平衡“无形之手”的利益格局,通过减“大”扩“小”,让基层医院吸引更多患者。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就医模式不对接问题,可以采取基层医院入股大医院的市场化方式,让基层医院和大医院捆绑成利益共同体。或者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全科医生待遇,通过制度化让全科医生进基层医院,在非疑难杂症病种上以更好的服务和大医院竞争。

  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突破口。世界上任何医疗卫生制度,如果没有分级诊疗的支撑,都会不堪重负,甚至无法运转。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民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条重要国际经验。这些年来,各地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深圳罗湖区通过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组建唯一法人的紧密型公立医院集团,区级综合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成为医疗联合体,诊疗方案、用药目录、质量保障机制均一致,上下联动,协同服务,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近37万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健康保健、慢病预防、常见病诊治等服务;厦门针对慢性病实行的“分级诊疗”模式吸引了诸多外界目光,引起国家卫计委关注和调研。这场被称为“三师共管”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改革——— 由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其经验在于:分级诊疗的实现,其实不是“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而是“社区(能做)的归社区,医院(该做)的归医院”。

  几十年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模式让世界敬佩。今天,我们期待分级诊疗通过分级诊断合力共治,最大程度的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广大患者享有更多获得感,为世界性的医改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稿源:荆楚网

  作者:丁慎毅